今年以来,民乐县司法局以“让每一名刑满释放人员都能重拾生活希望”为目标,创新工作方法、细化帮扶举措,构建起“接、管、帮、教、扶”一体化工作体系,用司法温情为特殊群体铺就重返社会的“阳光大道”。
无缝对接筑牢回归第一防线
“刚出狱时一片茫然,是县司法局的同志第一时间联系我,帮我解决了临时住宿问题。”近日,刑满释放人员王某的感慨,道出了民乐县司法局“无缝对接”机制的实效。
为破解刑满释放人员衔接不畅难题,民乐县司法局建立“提前对接、专人接送、即时建档”工作流程,在服刑人员出狱前15天便启动信息核查,联合监狱、乡镇(街道)提前制定衔接方案。针对重点人员,实行“必接必送”制度,由司法专干全程陪同返乡,确保“出监门即入家门”。同时,依托社区矫正智慧平台建立电子档案,动态更新人员基本信息、思想动态和帮扶需求,实现“一人一档、精准管理”。今年以来,全县刑满释放人员衔接率达100%,未发生脱管失控现象。
精准滴灌激活重生内在动力
“不仅帮我找工作,还请律师帮我解决了遗留的债务纠纷,现在我对生活充满信心。”这是安置帮教对象李某送给司法局的感谢信中的内容。
安置帮教不能“一刀切”,必须精准施策。为此,民乐县司法局创新推出“三访三问”工作法:初次走访问需求、定期回访问困难、跟踪随访问成效。针对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分类制定帮扶计划:对缺乏技能者,联合人社部门开展电工、家政等技能培训;对生活困难者,协调民政部门落实临时救助;对有心理困扰者,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一对一”疏导。今年上半年,全县已帮助23名安置帮教对象成功就业。
多方联动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安置帮教不是司法行政机关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民乐县司法局积极整合资源,构建起“司法局+乡镇+村社+企业+志愿者”的“五位一体”帮扶网络。
同时,民乐县司法局建立“安置帮教基地”,为帮教对象提供就业岗位,并发动退休干部、教师组成“知心姐姐”“阳光大叔”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帮扶。
“企业提供岗位,志愿者进行心理疏导,我们负责协调保障,多方发力让帮教对象感受到社会温暖。”民乐县司法局一名干部介绍道,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4名志愿者参与帮教工作,爱心企业累计吸纳安置帮教对象15人,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格局。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刘嘉君)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