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凝心聚力助推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7-17 15:16:38     来源:甘肃法治报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酒泉市社区矫正工作以主动创稳提质增效为主线,全力提升社区矫正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建章立制筑根基 筑牢规范执法“压舱石”

强化组织保障,凝聚工作合力。酒泉市全面加强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绝对领导,市、县两级组建社区矫正委员会,明确委员会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定期部署重点任务,研究解决困难问题,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目前,市、县两级社区矫正管理局已实现实体化运行,依法独立开展执法工作。

充实工作力量,优化队伍结构。酒泉市围绕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目标,全面加强司法所工作力量,全市79个司法所现有工作人员248人,所均达到3.13人。联合财政、人社部门推行司法协理员制度,敦煌市、肃北县、阿克塞县司法协理员已全部到岗履职。全市现有社区矫正执法人员262人,12名监狱戒毒警察、57名专职社会工作者、673名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基本建成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队伍体系。

严格规范执法,提升工作质效。酒泉市制定印发《酒泉市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社区矫正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依法规范执法内容和程序。组织开展案件交叉评查,持续规范社区矫正执法、管理、考核、解矫、档案等工作。按照“同步启动、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推进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全市所有县(市、区)均建成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并投入使用。全面推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统一办理社区矫正执法证件,推广使用执法终端和执法记录仪,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法律文书格式,做到文书一人一档,施矫一人一策,矫正方案动态调整覆盖率达100%。

科技赋能提质效 激活智能监管“新动能”

数据一体化,提升管理效能。酒泉市社区矫正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与研判、信息化管理与智慧调度等功能,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智能化管理。依托智慧矫正一体化平台,全面采集入矫报到、外出申请、教育学习等信息,实现全业务、全流程、全方位统一管理。

管理智能化,创新监管模式。酒泉市运用多种方式,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学习教育和日常监管。实现矫正场所、执法过程、活动轨迹可视目标,推动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从“粗放式、人工化”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变。

互联协同化,强化部门协作。酒泉市充分运用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平台,健全完善政法各单位沟通协调、重大事项通报会商机制,实时掌握案件流转情况,及时督促检查,社区矫正对象流转率达100%。开通社区矫正三通App,实现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矫正小组成员和矫正对象信息互通共享。与酒泉监狱联合共建示范基地,推进办案系统高效运行,提高政法部门协同办案智能化水平。

协同联动强执法 织密安全稳定“防护网”

严格日常监管,强化在刑意识。酒泉市全面落实日常报告、外出审批等制度,做到思想、生活、日常、工作、现实表现“五清楚”。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赴监狱开展“一日监管生活体验”警示教育活动,制作“告别昨天、珍惜今天、憧憬明天”警示教育片,定期开展警示教育。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全市发出书面警告262人次,训诫512人次,依法提请收监执行36人次。

强化执法协同,提升工作质效。酒泉市完善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与社区矫正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专案交流、交叉检查、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推进协同履职,开展联合执法检查13次。主动邀请人大和有关部门调研督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贯彻落实情况。在全省率先制定《关于加强社区矫正监督协作和刑罚执行一体化的实施意见》,联合检察机关开展巡回检察,评查案件、交流经验、加强沟通。联合检察、公安等机关开展“减假暂”案件专项核查,严格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对象监管,确保刑罚正确实施。

压实主动创稳,维护安全稳定。酒泉市围绕社区矫正执法理念、执法责任落实、执法作风等内容,开展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易发隐患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社区矫正监管易发生的问题。联合公安机关制定印发《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2024年以来,全市开展分析研判会26场次,重点对执法环节的潜在风险进行梳理分析。落实社区矫正主动创稳“六项”任务清单,部署“铸忠诚警魂”顽瘴痼疾专项整治活动,推动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走深走实。

多元施教促矫治 传递司法帮扶“暖心温度”

运用力量,精准帮教矫治。酒泉市社区矫正中心充分发挥监狱、高校、社会组织的优势,与酒泉监狱、酒泉职业技术大学、心理咨询师协会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借助专业力量开展心理矫治、法治教育等活动。成功办理全省首例社区矫正对象减刑案件,全程邀请省检察院、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人员现场指导,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及听证员参与监督,将减刑审查从“书面审”转向“公开审”,以“看得见”的方式确保程序公正,增强司法透明度,扩大法治宣传效果。

深化一体化建设,强化教育帮扶。酒泉市建立监狱和司法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机制,在酒泉监狱设立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基地,邀请心理辅导干警开展“一对一”辅导。在敦煌市建成“酒泉市社区矫正心理教育基地敦煌工作站”,聘请律师和思想政治教师担任公益律师和宣传教育志愿者,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部署开展社区矫正法颁布实施5周年宣传月“六个一”系列活动,发布宣传报道600余期,发放宣传资料3.8万余份,解答法律咨询1.6万余人次,推动形成全民理解、社会认同、群众支持的社区矫正工作良好氛围。

落实帮扶政策,传递司法温度。酒泉市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建成教育场所24个、公益活动场所52个、就业场所30个。联合酒泉监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设立司法帮扶慈善救助基金,制定印发《酒泉市司法帮扶慈善救助金管理办法》,全面救助家庭生活困难的监狱服刑罪犯、社区矫正对象及刑满释放人员。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