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铸警魂 奉献写担当 ——记兰州监狱因公牺牲民警田雨

发布时间:2025-07-11 09:56:36     来源:甘肃法治报

(QEY安排稿件  配图1)忠诚铸警魂 (42080090)-20250711100200

田雨(左一)参加兰州监狱志愿者服务队(资料图)。 兰州监狱供图

人物档案:

  田雨,男,汉族,1979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08年9月参加工作,201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甘肃省兰州监狱未成年犯管区分监区长、副教导员,十五监区副教导员、教导员,一监区教导员、一级警长,二级警督警衔,曾荣获甘肃省职工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省司法厅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省监狱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省监狱系统百名“岗位之星”、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2025年7月4日中午,兰州监狱一监区教导员田雨在狱内执勤现场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5岁。这位从警十七载的监狱人民警察,用生命诠释了忠诚守责、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在平凡中锻造了不凡的价值追求,以赤诚之心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人民警察的责任与担当。

生命的定格:笔记本上写下一串未能实现的诺言

  7月4日清晨,田雨的笔记本上仍写着待办事项:“新民警入监工作前的各项准备是否办理妥当,罪犯行为养成还需巩固,互监组板块移动制度务必落实到位,安全生产要注意……”这些本应由他督办的工作,最终成了同事们接力完成的“遗愿清单”。

  一监区副监区长马宾华告诉记者:“4号早上是新民警第一天上班,田教导带着我们和他们见面,了解基本情况,他问得非常细致,居住、生活等各个细节都问到了,并叮嘱三位新任职的民警有任何困难跟我们说,监区帮他们解决。”

  当天,田雨准时踏入值班室,在安排好当天的工作后,他挤出时间与新民警恳谈,认真倾听他们对职业的理解,关切询问工作与生活的困难,给予兄长般的指引与温暖。谈话结束后,他又扎进繁杂事务的日常工作中……

  面对监区千头万绪的工作,田雨始终是定盘的星。在同事眼中,他是“巨细无遗”的“田教”,他如同精密的齿轮,驱动着监区这架机器在正确轨道上稳健运转。

  一监区民警苏文眼含热泪地告诉记者:“当天上午十点半左右,外面下着小雨,我出去办事,从监区走出门口后,田教导在后面喊‘小苏,外面在下雨,我给你找把伞带上,不要淋湿了’。等我办完事情回来,田教导已经离开了我们。那是他留给我的最后一句充满关怀的暖心话语。”

  监区办公桌上田雨的保温杯,尚存的余温仿佛还在诉说着日复一日的故事;监控大屏上的画面仍在无声流转……然而,那个总是习惯在走廊踱步、仔细查看每个角落的身影,却再也不会出现。这位总说“等忙完这阵就歇”的硬汉,终究未能兑现对自己的承诺,永远倒在了他深深热爱并为之奋斗不息的工作岗位上。生命的定格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永恒。从警十七载,田雨始终奋战在监狱监管改造的第一线,历任多个监区分监区长、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务。无论身处哪个岗位,他都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训词精神,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无悔人生。

新生的希望:用爱与责任护航迷途少年

  2008年至2020年,在兰州监狱未成年犯管区工作的12年,田雨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未成年罪犯。这段从警生涯中最初的淬炼,不仅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更是他心中最深的牵挂。他常说:“这些孩子犯错时还不懂事,我们得一个个扶正。”

  在田雨看来,未成年罪犯是一棵被扭曲的幼苗,需要耐心地矫正和引导。12年的坚守中,他始终将教育改造好“迷途浪子”放在首位,用博大的胸怀和无尽的耐心,为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点亮希望。在担任分监区长、副教导员之后,田雨带领团队探索更适合未成年犯的教育模式。在他的倡导下,未成年犯管区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文艺兴趣小组、读书会、书法班、演讲比赛等,帮助孩子们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为夯实法律基础,田雨主动攻读西北民族大学成人教育法学专业本科学历,系统研读宪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将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深度融合。他牵头建立了“每日晨学1小时”制度,带领民警集体学习最新刑罚执行政策,常利用下班时间制作学习课件,结合工作实践和典型案例编写《未成年犯管教执法要点手册》,成为基层民警执法的重要指南。

  在教育改造工作中,他坚持用心用情,注重言传身教。他常说:“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法律知识,更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在他的努力下,许多未成年犯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希望。

  2019年,未成年犯张某入监不久突遭家庭巨变,父亲身亡,母亲高位截瘫。巨大打击将他击垮。田雨带领同事迅速介入,详细制定心理干预与矫治计划,以亲情为切入点,通过一次次耐心疏导,助其走出阴霾。在这过程中田雨发现张某的学习特长,便鼓励其发挥语文、英语优势,成立学习小组并担任“小老师”。

  在田雨的积极协调下,监狱特批其母坐着轮椅入监帮教,母子相见,相拥而泣,这成为张某积极改造的强大动力。他深刻忏悔,立志出狱后完成学业,传递爱心。数月后,张某母亲不顾行动不便,长途跋涉坐轮椅送来锦旗和感谢信。锦旗上的赞语,生动诠释了田雨以法度为基、用温情暖心,成功挽救失足少年及其家庭的感人事迹。

  2015年8月的一个深夜,时任分监区长的他在发现罪犯叶某情绪不稳定,田雨连续一个月坚持每天与他谈心,并辗转联系上叶某在外打工的母亲,共同解开他的心结。叶某对田雨说:“田叔,书上说星星落进水里也能发光,您就是那颗照亮我余生的星星。”

  曾经的同事、现永登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潘旭告诉记者:“与田雨共事期间,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监狱事业尤其是对未成年罪犯管理教育执着的热爱和厚植的情怀,‘教育一个孩子,拯救一个灵魂,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一片社会’,这是他经常提到的话。田雨的阳光、开朗、担当、负责、团结、才华、执行力、创造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民警赵登云回忆:“我当年和田雨在同一个分监区工作,记得当时分监区有个马姓未成年犯,卫生习惯差,脚上有严重的疥疮,因不懂如何处理,导致大面积感染,田雨每天带其到医务所治疗,治疗期间和大夫探讨病情,回家后主动查资料,每天帮马某换药,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和他谈心聊天,马某病情快速好转并治愈,也重新树立起了改造的信心。田雨通过爱心感化了这块‘顽石’。后来马某通过努力成为监区改造标兵,并努力减刑回家。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12年的坚守,在未成年罪犯改造中,田雨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他作为发起者和实践者,勇于探索开创性路径,主动协调社会资源,在管区创新性的组织社会帮教和“大学生帮教联谊”等活动,率先推动建立了兰州大专院校学生帮教点、未成年人法庭工作联系点,并摸着石头过河,开创性地建立了首个狱内儿童图书馆流动图书站、“改造新生”广播站及“青春梦想”未成年罪犯合唱团。这诸多“第一次”的实践,不仅广泛动员了社会力量参与帮教,也向社会和罪犯家属展示了监狱教育挽救的成果。经他矫治的未成年犯出监再犯罪危险性评估合格率超过了98%。

  田雨用爱与责任书写了无数感人的故事,这些迷途少年的人生轨迹因田雨的出现而改变,他们心中那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永远闪耀着他的光芒。他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不仅为未成年犯带来了希望,更为整个监狱系统的教育改造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QEY  配图)忠诚铸警魂 奉献写担当(42082878)-20250711100149

田雨(中)和同事对未成年罪犯开展个别谈话(资料图)。 兰州监狱供图

无言的奉献:在坚定信念中淬炼忠诚底色

  田雨的从警之路,始终镌刻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2011年5月,面对鲜红党旗庄严宣誓时,他的笔记本扉页写道:“以党员之责铸警魂,以执法之名守正义。”这句座右铭贯穿他17年的从警生涯,也成为他永恒不变的忠诚底色。

  2022年担任十五监区教导员后,为提升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田雨主动对接兰州市司法局,协调引入社区矫正领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理论,组织民警系统学习犯罪心理学、教育矫正等前沿知识,参与制定《甘肃省兰州监狱罪犯高戒备管理办法(试行)》,将罪犯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正如他所言:“监狱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关乎法治公信力,只有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学透理论、吃准政策,执法才能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这种高度的政治自觉,贯穿其从警生涯的每一个岗位,成为他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坚实根基。

  他带领民警连续奋战,总结提炼出“严、诊、抓、听”四字工作法,成为其履职尽责的“法宝”。

  田雨积极践行“枫桥经验”,将耳朵贴近高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倾“听”,并敏锐地从中提炼线索、发现关联,将矛盾隐患掐灭在萌芽。2023年,顽危犯张某在集体教育时,总是不自觉地反复摩挲左耳垂,这个细小的“微动作”被田雨看在眼里,他判断这是高度焦虑的信号,深入交谈后得知,张某母亲重病,家人怕影响他改造刻意隐瞒。田雨立即进行个别疏导,情理交融,并特批其拨打亲情电话,当听到母亲声音的那一刻,张某泪如泉涌,此后的改造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监管一线深耕多年,田雨深知狠“抓”思想弦,是改造罪犯的关键。

  “一个监区工作干得好不好,就看班子,就看队伍。”这是田雨常说的话,他把带领身边同事凝干劲、聚合力作为履行基层领导干部职责的有力抓手。2024年田雨转任一监区党支部副书记、教导员时,他主动将民警队伍建设的重任扛在肩上,协助党支部书记抓好班子凝聚力建设、民警能力素质提升等工作。

  田雨经常带着民警对照党章找差距:“我们管的是最棘手的罪犯,自己思想上有了缝隙,执法就会漏光。”田雨坚持用“严”字立规矩,狠抓日、周、月考核制度落实,对罪犯管理一丝不苟,营造出“违规必究、露头就打”的严明氛围。

  2025年3月,一监区罪犯吕某某抗拒改造,故意损坏劳动工具,分监区民警按常规准备扣分,田雨却敏锐地捕捉到吕某某一个不寻常的细节:“他摔工具时,眼睛瞟向执勤台这不是简单的发泄,是在试探执法的底线!”他连夜进行细致分析,语气斩钉截铁:“此风不可长!”最终,吕某某被给予警告处分。

  这雷霆一击,让“从严管理”的烙印深深嵌入了一监区每一名罪犯的心中。在劳动改造现场、学习课堂、个别谈话、日常讲评中,田雨坚持“诊”字寻病根,罪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习惯性的小动作,都可能成为他“望闻问切”的关键线索。

  他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化作了“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近五年,田雨创新推行的“动态分级管理”制度成效卓著,兰州监狱高戒罪犯违纪率锐减62%,一监区罪犯在他担任教导员期间违规违纪率下降30%。

不变的情怀:贴着便签的日历诉说着他对家人的亏欠

  多年来,田雨舍小家为大家,将对家庭的亏欠深藏心底,妻子整理遗物时发现,2024年儿子生日那页日历贴着便签:“田雨同志,今天必须回家吃饭。”但当天他因处理监区工作留宿值班室,儿子等着都睡着了,饭桌上还留下一碗未动的面条。

  当田雨倒下后,还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在医院拉着爸爸的手,摇着爸爸僵硬的身体不停地呼喊:“爸爸,您怎么了?爸爸,您醒醒啊……”

  田雨有时候凶儿子,儿子对妈妈说:“我不生爸爸的气,爸爸是因为爱我,是我作业没有写好才凶我的。”

  虽然是严父,但带给儿子的爱和安全感很足,在儿子心中“有爸爸在什么都不怕”。

  但如今,儿子或许还不相信,那个总是在他写作业不认真时板起脸,在他摔倒时第一个冲过来扶他,在他害怕时用结实的臂膀为他撑起一片天的爸爸,他心中全世界最好的爸爸,就这样永远地躺下了。

  田雨责任心非常强,性格也很要强,所有的事情他都要自己上手处理,做到最好。他很孝顺,很顾家,每天都要抽空去父母家里看看。

  “我们俩感情特别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敢想、不能想。从认识到现在马上21年了,从来没有吵过架、红过脸。他刚参加工作,我们还没有结婚,有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让我帮着买一双42码白色或者黑色的帆布鞋,我当时一听就知道不是给他自己买的,原来他看到监区一名未成年犯没有家属接见,穿的鞋太旧了,想着给孩子买双新鞋。嘴硬心软,对待未成年犯从不吝啬自己的爱心付出。他每天上班都是早出晚归,7月4日早上,我俩只是隔空打了个招呼便各自忙去了,我都没有和他说‘再见’。那天的天阴沉沉地下着雨,所有的一切都像往常一样运行着,却没有人想到,那天会成为我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田雨的妻子眼含泪水诉说着之前和丈夫的过往。

  田雨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和私人生活,更多的时候,他把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面对同事的关心,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等忙完这阵就歇。”可每当工作需要,他又总是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人民警察的使命与担当。

  一丝丝,一缕缕……这些细节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他对工作、对家人的不舍和对监狱安全的执着追求。

(QEY安排稿件  配图2)忠诚铸警魂 (42080087)-20250711100053

田雨获得的多项表彰奖励。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摄

不凡的人生:他的足迹镌刻在为之奋斗的事业中

  十七年的从警生涯,田雨用脚步丈量着责任与担当。同事们常说:“只要田教导上班,他警务执法终端步数统计就没有少过20000步。”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他在监区走廊上来回踱步的身影,是对工作的执着追求。

  摊开监区工作记录本,当班领导“田雨”的名字赫然在列,记录停留“2025年7月4日6时45分,早点名374人,安检全覆盖”。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田雨的名字永远定格在这一页纸上,成为高墙内无数个日夜中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一个缩影。

  他常说,“监狱工作没有英雄壮举,就是把每件小事做扎实。”“奉献不是空话,是巡查时多蹲一次身,是谈话时多听五分钟,是危险来临时不后退一步。”这些沾着监区尘土的话语,亦恰如他的人生,没有豪言壮语,却在高墙内深深镌刻下“担当”二字。

  当星辰升起时,总有一束光照亮这片高墙深处。田雨用生命践行了入党誓词,用青春书写了警察本色。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