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勤县苏武镇,曾经因过失犯罪接受社区矫正的李某,如今不仅靠着农技培训掌握的种养殖技术实现增收,还主动加入“田间普法”志愿队,用自己的经历向村民宣传法律知识。
李某的转变,是民勤县司法局创新社区矫正模式的生动体现。近年来,该局以“制度筑基、科技赋能、人文润心”为抓手,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矫正体系,实现全县在册社区矫正对象无脱管漏管、无重新犯罪,让特殊群体在法治护航下重获新生。
走进民勤县社区矫正指挥中心,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着社区矫正对象的定位轨迹与学习数据。通过“严管+普管+宽管”三级动态监管机制,系统自动根据入矫评估结果,对严管对象实施“一日三查”(定位、轨迹、行为),普管对象落实“一周两核”,让监管既不失力度又保有温度。依托“甘肃省智慧矫正一体化平台+在矫通App”,让矫正对象每日四次线上打卡、法律学习、请销假等事项均可“一键办结”。
民勤县司法局创新推行信息日查“访”、周内面“访”、季度回“访”、重点时段必“访”、新媒体云“访”的“五访”工作法,就像一张细密的安全网,将监管触角延伸到矫正对象生活的每个角落。
教育矫治不仅要“管得住”,更要“矫得好”。民勤县司法局打造的法治、道德、技能“三课堂”教育品牌,成为矫正对象重塑人生的重要阶梯。模拟法庭上,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直面法律威严;道德讲堂中,专家用案例剖析引导他们重建价值观;联合农技人员每季度指导种养殖技术,并对接“公司+农户”代养模式,帮助矫正对象掌握谋生本领。
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全社会共同托举。民勤县司法局建立“司法所+社区+公益组织”联动帮扶机制,组织县城四个社区对部分在册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走访,为10名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家庭申请低保、临时救助,协调解决就业难题。大滩司法所创新的“服务时长积分兑换”机制,让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普法宣传的矫正对象可用积分兑换生活物资。
从智慧监管的“数据防线”到教育帮扶的“心灵重塑”,再到社会支持的“托底保障”,民勤社区矫正工作的创新实践,不仅让矫正对象改过自新,而且传递着司法为民的温情。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