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通讯员 李志鹏)近年来,敦煌市以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为动能引擎,构建“规范+创新”双核驱动模式,将社矫对象脱管漏管率及重新犯罪率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
谋定后动 规范先行
锤炼社区矫正“硬”标尺
善用建章立制“风向标”。根据近年来开展的各类专项检查整改成果,敦煌市在酒泉范围内率先制定了调查评估、请销假等13项工作制度,形成《敦煌市社区矫正工作制度汇编》,彻底扭转了“一个司法所干一个样”的不规范局面,有效提升了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水平。
妙用矫正中心“压舱石”。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方案》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建成敦煌市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目前,中心共设有指挥中心、宣告室、心理辅导室等20个功能室,致力于打造成为社矫对象入矫宣告的“始发站”,教育矫治的“中转站”,回归社会的“终点站”。
巧用科技赋能“手术刀”。大力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化科技”建设。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充分运用信息化监管手段,完成了由“见面管”到“指尖管”的智能化转变。
群策群力 社会协同
汇聚社区矫正“聚”合力
抢抓政策新机遇,深化社工参与矫正。敦煌市抢抓全省司法协理员制度试点工作政策机遇,公开招聘了10名司法协理员,有效解决了基层社区矫正队伍力量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深化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构建共治新格局,强化部门联动协同。依法成立市、镇两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将社区矫正工作置于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针对行政区划和公安治安管理区划不统一带来的矫正难题,与公安局召开工作协调会议,推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市检察院开展社区矫正执法检查21场次,立行立改执法问题63项,不断提升全市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水平。
织密暖心帮扶网,汇聚多元社会力量。建设酒泉市司法局心理教育基地敦煌工作站,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多项心理服务。同时,为未成年社矫对象量身定制认知能力训练和脑电分析系统等软硬件,帮助其正视和解决心理问题,全面减少和降低再犯罪风险。此外,联合各类社会组织、招募志愿者参与工作,传递社会关爱,有效增强社矫对象回归社会的信心。深化心理协会
合作,组织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社区矫正团体心理辅导与“一对一”心理矫治,累计开展心理辅导活动35场次、620余人次。协调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安置社矫对象就业80余人。
创新监管 温情帮教
打造社区矫正“馨”品牌
紧盯重要时间节点,以社区矫正对象个性化矫治为基础,逐人制定“一人一方案”,确保突发事件及时处置到位。同时,对暂予监外执行对象,创新采用“精准施策+双线教育”模式,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监管,为患病者建立定期复查机制,保障合法权益与法律威严相统一。建立了社区矫正教育、公益活动、就业基地等各类场所,精准靶向社区矫正对象个性化特点,开展了以案释法、警示教育、公益劳动等丰富多彩的教育矫治活动,推动教育矫治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教育”逐步转变。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