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碌曲县与四川省若尔盖县交界的广袤草原上,郎木寺司法所如一座坚固的法治“桥头堡”,默默守护着甘川边界的和谐与安宁。这里不仅是藏族等民族世代生活的家园,更是甘川两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与商贸交流的前沿。
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显著的成效,碌曲县司法局郎木寺司法所近年来先后被省、州司法行政部门评为“人民满意的司法所”等,并于2024年成功申报为“省级样板司法所”。
跨区协作 绘就纠纷调解“新枫景”
六月的郎木寺镇,金黄与翠绿交织,美得令人心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经常面临跨区域矛盾纠纷的挑战。在边界放牧的牧民们,常因草场归属、牲畜转场走失等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如今,这样的局面正在悄然改变。
“上周,我们和四川若尔盖县红星镇的同行们又联合调解了一起跨区域牧点转场纠纷。”
据郎木寺司法所所长才让卓玛介绍,郎木寺镇与红星镇构建了跨区域联动协调机制。当边界尕尔娘村与俄藏村因夏季牧点转场问题僵持时,郎木寺司法所立即发起联合调解行动,工作人员实地勘察后,用藏语耐心讲解民法典相邻权条款,结合历史沿革、地理标志及当地习俗,提出折中的解决方案,最终促进双方和解,牧民紧握双手展露笑容。
处理此类跨区域纠纷,已是郎木寺司法所的常态。通过与四川若尔盖县红星镇建立跨区域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排查与调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两年多来,该所共调解民事纠纷百余起,成功率高达97%。

工作人员在郎木寺镇中心小学向孩子们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碌曲县司法局供图
双语普法 触达法治宣传“固本元”
“同学们,大家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我们的受教育权是怎么规定的吗?”近日,在郎木寺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司法所工作人员正用普通话向孩子们提问。孩子们踊跃作答,眼中满是对知识的好奇。
据了解,针对辖区纯牧业、藏族聚居的特点,司法所组建了由工作人员、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及熟悉法律知识的村组干部组成的藏汉双语普法宣传队。
面向青少年,普法宣传队发放青少年法治读本,内容涵盖校园欺凌、自我保护等方面。除了在课堂上讲解,还组织模拟法庭、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学法懂法。
面向农牧民,普法宣传队走进草原深处,在开展“赛马节”“浪山节”“晒佛节”等传统节庆上,支起藏汉双语的法治咨询台,用生动的案例、通俗的语言讲解宪法、民法典、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与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法律法规。
传递温度 织就法律援助“零距离”
一天傍晚,两位年近50岁的重庆籍务工人员焦急地走进郎木寺司法所。他们在当地务工半年,因法律知识淡薄未签劳动合同,被拖欠工资,讨要无果后前来求助。司法所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仔细了解情况,确认这起农民工欠薪案符合法援条件后,立即协调碌曲县法律援助中心,并协助整理证据材料。经高效协调,不到两天,两位务工人员便成功拿回了被拖欠的工资。
“法律援助就是要消除弱势群体的维权障碍,让他们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司法助理员仲格吉说道。
据了解,郎木寺司法所设立了法律援助服务窗口,安排法律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轮流值班,为来访来电群众解答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建议。无论是涉及草场承包、还是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老年人赡养等社会关注的问题,司法所都会第一时间介入,提供全程服务。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金凡裕)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