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一个个大棚安静地躺在田野间,里面种植的草莓晶莹剔透,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棚外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一名男子正通过电话给外地客户介绍大棚内的农产品,这名男子正是草莓大棚的经营者王某。可谁能相信,王某以前是一个人见人躲的“瘾君子”。如今,在历经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后他成功摆脱毒魔控制,破茧成蝶,重绘别样人生。
“原本,我的人生是很完美的,没想到一次错误的选择竟毁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谈及过去,王某不免黯然神伤。
家住兰州的王某自小家境富裕,大学毕业后便自己做生意。一次生意失利让王某心烦意乱,在“朋友”的怂恿和好奇心的驱使下,王某尝试着吸了一小口毒品。就这“一小口”,他从此坠入了毒品的深渊。
吸毒期间,王某平均每日花费近两千元的毒资。看着王某因吸毒整日浑浑噩噩,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家人内心十分焦急,为了帮助王某戒毒,家人想尽各种办法,但都收获甚微,父母对他失望透顶,妻子也选择与他离婚,而他的事业也毁于一旦。王某犹如一只自缚的蚕蛹,正在自食吸毒后的恶果。
王某刚进入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时不服从管教,对戒毒所民警存在强烈的抵触心理。经民警交谈发现,王某相比于其他戒毒人员文化层次高,于是便让其负责收交戒毒人员作业和办黑板报的工作,使其自身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同时,民警还为王某提供其感兴趣的果蔬种植培育方面的书籍,让王某感受到久别的关心和重视。戒毒所里的管理教育和人文关怀犹如黎明的曙光,让王某再次看到了希望。
在戒毒所民警的帮助下,王某与他父亲原本紧张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父子俩在电话中坦诚交流,放下芥蒂,重归于好。父亲的关心与支持如同灯塔一般,让迷失已久的王某看到了回家的方向。
2021年,王某被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纳入社会化延伸工作照管人员,并多次对其进行回访,回访内容涉及生活、家庭、工作等多方面,王某也将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向民警倾诉,民警耐心地倾听并进行疏导,双方的关系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更像是相识多年的朋友。
为了给王某谋一份“差事”,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与相关部门多次沟通协调,在多方努力下,王某取得了果蔬大棚种植地方扶持项目。由于王某脑子灵活、手脚勤快,还拥有果蔬种植方面的知识,很快就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家人的大力支持在大棚种起了草莓,且收入可观。
在近期回访中,王某感激地对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说:“感谢你们挽救了我,还帮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没有你们的帮助就没有现在的我。我今年种植的草莓大棚已有30多个,计划明年再扩大规模,争取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记者采访了解到,经过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教育矫治和后续照管,王某已保持戒断达4年之久,并于2022年再婚。目前,王某年收入上百万元,一家人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作为曾经的吸毒者,王某对毒品深恶痛绝,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面镜子,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的诱惑。近年来,王某多次以禁毒志愿者的身份参加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举办的“6·26”国际禁毒日主题宣传活动,并在活动现场现身说法。昔日的“瘾君子”在历经磨难后破茧重生,悄然向“禁毒斗士”蜕变。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