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酒泉市瓜州县司法局西湖司法所安置帮教率达100%,重新犯罪率始终保持零记录。这份成绩单背后,是西湖司法所建立“司法+镇村+企业”三位一体帮教体系,打造“线上跟踪+线下走访”双轨模式,开发“法治+技能”复合型培训课程的体现。
今年4月初,西湖司法所工作人员赴天津市武清区看守所,为刑满释放人员侯某某提供“无缝衔接”服务。这已是该所历年来办理的第11例跨省安置帮教任务,两千余公里的跋涉见证了“帮教一人、温暖一家、稳定一方”的庄严承诺。
千里接返
侯某某因盗窃罪在天津市武清区看守所服刑七个月。刑满释放前,因其户籍在瓜州县西湖镇安康村且离异多年,看守所将其评估为“三无”人员(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一般帮教对象。瓜州县司法局接到衔接通知后,第一时间联动西湖司法所核实侯某某身份信息及亲属关系。西湖司法所所长刘铁迅速向镇党委、镇政府汇报,协调组建由司法干警与镇政府干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启动落实“必接必送”全链条机制,赴天津市负责侯某某接返工作。
紧密衔接
接返任务充满挑战。工作组提前与看守所建立专项联络机制,详细了解掌握侯某某基本情况和释放时间。面对两千多公里的漫漫长路,他们周密制定程计划和应急预案,历时数日终抵目的地,顺利接到侯某某。抵达当日,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侯某某近况,发现侯某某处境艰难:入狱前长期在天津市武清区汊沽港镇经营一家电动车修理店,因收售涉赃电瓶被判盗窃共犯,银行账户被冻结,经营多年的电动车维修店濒临倒闭。根据侯某某长期在外务工,老家的房屋年久失修,返乡后也没有生活来源等实际状况,工作组依据预案及时汇报沟通,确定将其就地安置于汊沽港店铺,并与当地警方联动构建临时帮扶网络,配合司法所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并建立工作档案。
司法所工作人员回忆:“侯某某从看守所出狱后,身无分文,看守所距离汊沽港有40多公里,单程打车就要一百多,如果没人接送的话,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就业赋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侯某某真正融入社会,就业是关键。侯某某因缺乏难以稳定就业的技能,司法所主动对接汊沽港镇政府,为其争取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机会。
经过系统学习,侯某某顺利考取焊工资格证书并入职汊沽港一家汽修厂,凭借踏实肯干和过硬技术成为修理厂的技术骨干。如今的侯某某不仅重获新生,更主动担任了安置帮教的“现身说法宣讲员”。
侯某某说:“真没想到,司法所能从大老远的地方把我接出来,还帮我解决了这么多生活困难,我以后一定好好做人,重新开始。”侯某某的蜕变倾注了基层司法人员的心血和付出,既有雪中送炭的温暖,更有助人自助的智慧,正是“帮扶一个对象,挽救一个家庭,平安一方社会”的生动实践。
所长刘铁深有感触地说:“安置帮教是用真心换真心的修行,每个迷途知返的背影都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也是基层司法行政人最欣慰的答卷。”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通讯员 韩永军)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