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年来,兰州市城关区司法局始终秉持“监管有力度、帮扶有温度”的工作理念,构建起“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支撑”的立体化社区矫正体系,助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彰显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担当。其中,重点社区矫正对象张某监管及帮扶案例,全景展现了城关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成果。
多维评估预警 筑牢安全防线
张某因遗弃罪被判缓刑,孕期生育后陷入“监护缺失+经济困顿+心理崩溃”的艰难处境。城关区司法局启动“红黄蓝”三级风险研判机制,联合公安、检察院、法院、民政、街道、社区等8个部门,通过家庭走访、心理测评、社会关系联络等方式,从基础情况、身心状态、行为表现等内容进行动态研判。经评估发现,张某因无力抚养新生儿存在弃婴风险,且长期经济压力可能诱发极端行为,被列为黄色预警重点管控对象。此后,司法所通过每日“线上打卡+线下走访”严格监管,并整合多方力量,为张某量身定制了包括法律教育、生活帮扶、心理疏导在内的矫正方案。
跨部门联动 破解帮扶难题
在区级重点社区矫正对象管控协调会上,各职能部门以“问题清单”为导向,形成“政策托底、社会关爱、法律护航”三维联动机制。
政策托底,创新跨域救助路径。城关区民政局打破户籍壁垒,采取“临时救助”方式:针对张某非本区户籍无法纳入低保的情况,启动“特事特办”程序,协调街道提供为期3个月的临时救助金,并承诺简化审批流程,实现“即申即办”。
社会关爱,激活多元帮扶资源。城关区妇联发挥“联”字优势,构建“物质+资金”双轨帮扶体系:发动爱心企业及个人捐赠奶粉、纸尿裤等婴儿日常用品并持续供应;协调爱心企业定向捐助资金,由街道建立专户管理,按“按需申领、用途公示”原则规范使用。
法律护航,强化全流程依法履职。城关区司法局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主体作用,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通力协作,将严格执法与人文关怀有机融合,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在监管过程中,城关区司法局注重与区检察院的监督指导相衔接,依托检察机关“精准监督、严格审查”的专业优势,对矫正执行程序进行全方位规范,确保执法流程合法合规。
城关区司法局与区法院开展常态化协作沟通,针对张某等特殊群体,通过规范裁判与精准执行的有机衔接,充分了解裁判要旨和个体情况,为后续帮扶工作奠定基础,实现“法律刚性”与“司法温情”的平衡。
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主力军,城关区司法局坚持“精细管理、暖心服务”理念,将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列为重点对象,实施动态化监管,通过每日信息化核查、定期走访谈话,实时掌握思想动态;同时做好相关救助工作,安排专业人员对其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信心,助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
在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城关区司法局以精准监管筑牢安全底线,以暖心帮扶彰显司法温度,以多部门的紧密联动与依法履职,构建起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社区矫正工作闭环,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优势和实践成效。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