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多维普法“典”亮基层法治路

发布时间:2025-05-28 15:45:04     来源:法治甘肃网

  2025年“民法典宣传月”期间,敦煌市以“‘典’亮生活・法润敦煌”为主题,创新“线下浸润+线上破圈+精准滴灌+场景融合”四维模式,开展多场次特色普法活动,让民法典从文本走向实践,为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力。

实体阵地织密普法网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敦煌市司法局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依托,打造“中心+站点+流动岗”三级普法矩阵,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民法典咨询专窗”,由执业律师每日坐班,针对企业合同履行、劳动者权益保障、老年人财产继承等高频法律问题提供专业解答。数据显示,5月接待咨询200余人次,协助起草审查合同10余份。

  各镇司法所联合村(社区)法律顾问,在全市66个村(社区)、20余家中小企业、12所学校设立流动宣传点。结合农时,各司法所依托赶集日开展“法治赶大集”活动,针对农村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农资采购合同纠纷、土地流转法律风险等问题,梳理了30余个典型案例,并通过现场解答、上门宣传、乡村大喇叭等形式为群众普法。

  “以前觉得法律离咱农民很远,现在赶个集就能学知识、问问题,真是方便!”郭家堡镇农户王慧芳拿着刚领到的普法大礼包感慨道。

  王慧芳所说的这种“嵌入式”普法模式,让法律知识从文件文本转化为可感知、可运用的实践指南,深受群众欢迎。

文艺普法激活乡土活力

法治元素融入烟火日常

  “蘑菇大棚签合同,条款清晰要记牢;食品安全有法规,农药残留不能超……”在肃州镇“蘑菇节”活动现场,“法律明白人”和民间自乐班表演的快板《民法典护咱蘑菇香》赢得阵阵掌声。表演者将种植合同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法律要点融入唱词,配合生动的肢体语言,让观众在品尝蘑菇宴的同时于潜移默化间接受法治教育。

  为进一步宣传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敦煌市委依法治市办牵头,集合各镇各部门各单位法治人才和普法宣传志愿者,设立法治人才库,并根据各自才艺和特长组建6支“法治文艺小分队”。小分队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侵权责任编等内容改编成快板书、推介词、小短剧、三句半等文艺节目,在社区广场、乡村戏台巡回演出。演出结束后还设置“法律知识有奖问答”环节,实现了“台上演法治、台下学法律”的生动互动。

  “这种普法方式比单纯说教有意思多了,看完节目我就记住了遇到矛盾纠纷可以找司法所处理。”转渠口镇村民李金名说。

  文艺普法不仅让法律知识“听得懂、记得住”,更在欢声笑语中培育了群众的法治信仰。

精准滴灌破解难题

分类普法提升质效

  针对社区治理中的痛点难点,沙州镇各社区举办民法典系列专题讲座,邀请“八五”普法讲师团成员进行授课。讲师们来自各行各业,根据自己的真实工作经历和权威部门发布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系统讲解物业纠纷调解技巧、家庭暴力法律处置流程、业主委员会运作规范等实务内容,100余名社区干部现场学习“法律+情理”的纠纷化解策略。

  月牙泉司法所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民法典护航新生”专项教育。课堂上,工作人员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剖析+情景模拟”的模式,重点解读合同签订、侵权责任、婚姻家庭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条款,并组织观看《民法典・守护一生》普法纪录片。

  “以前不懂法律吃了亏,现在深知遇事要先想想合不合法。”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在学习后主动分享了心得。

  民法典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从田间地头到商户集市,从文艺舞台到网络空间,敦煌市通过“浸润式”“场景化”普法,让民法典从“纸面上的法”变为“行动中的法”。敦煌市将持续深化“法治+产业”“法治+文化”融合模式,建立民法典宣传长效机制,让法治成为敦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最鲜明的底色。(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通讯员 赵文倩

责任编辑:韩小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