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养殖场的羊又啃了我家的麦苗,这次说啥也得给个说法?”前不久,嘉峪关市司法局峪泉镇司法所干警老周接到养殖户老王的电话,带领同事小李匆匆赶到现场。老王指着东倒西歪的麦苗跳脚,养殖场负责人老张涨红着脸辩解。老周一边递上矿泉水安抚情绪,一边蹲下身查看麦苗受损情况。“都是一个村的,咱们先消消气,坐下来算清账、讲道理。”经过2小时的调解,老张当场转账赔偿,双方握手言和。
在“天下第一雄关”脚下,峪泉镇司法所以人民调解为“针”,穿起法律服务、行政调解、社会治理等“千条线”,将法律刚性与乡土柔性交织,在802平方公里的戈壁绿洲上,绣出一张覆盖3200多名村民的“平安图”。
法情交织绣出“双面调解经”
“张婶,这是2018年宅基地确权的图纸,您看这图纸上宅基地边界写得清清楚楚,再往前扩半米就越界了。”2024年10月,在黄草营村的田埂边,峪泉镇司法所干警小王半蹲着展开图纸给当事人解释。法律顾问李律师同步翻开土地管理法,村支书指着族谱补充帮腔。“您两家三代都是好邻居,为这点地伤了和气可不值得……”经过3个小时的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针对农村多发的土地、家事纠纷,峪泉镇司法所创新“法理情融合工作法”,在组建的“乡村调解智库”里,既有能说会道的乡贤“和事佬”,也有精通法律的专业律师。遇到一般纠纷,“和事佬调解队”拎着马扎往地头一坐,用方言土语摆事实讲道理;碰上疑难案件,立即启动“专家会诊”,法官、律师、乡贤齐聚一堂,法情交织绣出“双面调解经”。
维权暖流织就“护薪平安网”
“多亏司法所帮忙,三天就拿到了工钱!”农民工老吴攥着工资条眼眶泛红。2024年11月,10多名农民工因包工头拖欠薪资聚集讨说法,峪泉镇司法所立即启动“援调对接”机制,法律援助律师连夜梳理证据,司法所干警同步约谈用工方,三天内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针对农村欠薪、工伤等高频问题,峪泉镇司法所搭建起“法律援助+人民调解+部门联动”的维权网络,组织人员每月走进工地开展“法治夜校”,用案例讲解劳动法规,并与劳动监察、工会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农民工一个电话,维权团队即刻上门,真正让“法律靠山”立在农民工身边。
平安联盟筑牢“维稳防护墙”
翻开司法所2025年的调解档案,泛黄的纸张上满是乡村治理的鲜活印记:今年5月因羊啃青苗写下的和解协议、2023年腊月拖欠薪资时按下的红手印、2024年春划定土地边界的手绘地图……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案卷,串联起司法所与多部门共建的“平安联盟”。
从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到涉及数百人的征地矛盾,“1+N”调解网络始终高效运转。村级调解室处理日常琐事,镇综治中心统筹重大风险,法律顾问全程提供法律支撑。近三年来,峪泉镇300余件矛盾纠纷实现100%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在丝路雄关的沃土上将社会治理的千条丝线,密密缝制成关城脚下最温暖的平安锦图。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