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信县司法局木林司法所深挖红色资源,将法治宣传与革命传统教育紧密结合,以“党建引领法治护航”品牌创建为抓手,通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等工作,全力打造普法品牌,提升司法为民服务。
传承红色基因激活法治动能
“今天给大家讲讲相关法律知识,让大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近日,在木林乡金龙村红二十五军战斗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法治讲堂”,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村民围坐在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讲解相关法律知识。
近年来,木林司法所聚焦影响群众和谐的小纠纷、微矛盾,积极推广运用“五步七天”调解法,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将“枫桥经验”融入日常工作中。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解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凝聚综治中心、司法所及村组干部的合力,形成多元共治、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注重发挥辖区内老党员、乡贤能人、退休干部、村级人民调解员“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和“明情、明理、明法”特长作用,设身处地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依法依规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达到了“调解一个案件、宣传一部法律、教育一片群众”的效果。
创新服务模式组建“红色调解队”
针对留守老人举办防诈骗讲座;面向青少年开展“红色法治夏令营”活动……近年来,木林司法所针对农村特点探索推出“订单式普法”,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近日,一起持续20年的宅基地纠纷,在木林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通过“五步七天”调解法让两家人握手言和。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木林司法所创新服务模式,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红色先锋”,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同时,木林司法所还组建了一支“红色调解队”,吸纳老党员、老战士和乡贤担任调解员,将革命年代团结精神融入矛盾纠纷化解中,精准服务“空巢老人”、残疾人、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群体,为基层社会稳定提供法治保障。
在调解山林土地纠纷、邻里矛盾时,调解员常以红色历史中的团结故事感化当事人,实现“事心双解”。近三年,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9.6%,真正让“枫桥经验”在红色土地上焕发新活力,这支调解队伍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新时代的赤卫队”。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