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星火映青山 ——记陇南市两当县司法局云屏司法所

发布时间:2025-04-23 15:30:27     来源:甘肃法治报

位于秦岭腹地的两当县司法局云屏司法所,扎根于长岭逶迤的秀美山乡,以法治为笔、以初心为墨,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云屏答卷。这座深藏于群峰褶皱间的法治驿站,不仅照亮了崎岖山路的蜿蜒向前,更温暖了世代耕读人家的朴素心田。云屏司法所宛如一颗镶嵌在翠色绸缎上的法治纽扣,串联起普法宣传、纠纷化解、社区矫正的民生脉络,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司法行政工作。

调解一线:春风化雨解民忧

李家兄弟的山林权属争议、张家媳妇的家庭暴力投诉、赵家老宅的继承纠纷……云屏司法所所长赵真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待办事项:他深知,在这平均海拔1600米的山区,每个诉求背后都关乎一个家庭的生计冷暖。

云屏镇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针对云屏深山林区、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以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为主导,从3户至5户群众中推选一名联户网格长,构建乡、村、组三级调处网格,自下而上,用左邻右舍的“眼睛”第一时间重点报告矛盾纠纷苗头。同时,聚焦“村里事、邻里事、家里事”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广泛收集民声诉求,形成了集“说、议、办、督、评、复”六大环节于一体的工作体系。全镇11个网格127名网格员随时随地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进行巡查,发挥吹哨预警作用,这种“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模式,2023年以来累计排查的各类问题及矛盾纠纷60件,全部化解在萌芽状态。

普法先锋:法治星火护平安

“司法护航百姓事、法治建设保平安;‘八五’普法强意识、家家户户来学法;大事小事不出村、和美云屏欢迎你!”暮色中的云屏街道,非遗传承人唱起融入法律知识的“两当号子”。这种起源于明代的民间艺术形式,如今成为传播法治精神的生动载体。

结合“八五”普法,云屏司法所创新普法模式,利用群众耳熟能详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当号子”创新拍摄特色法治宣传视频,组织网格员、“两当号子”艺术社非遗传承人利用微信、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推介,形成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同时,与各村网格员通力合作,构建“一张网、全覆盖、无缝隙、零距离”网格化普法模式,让普法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心里。依托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推动“一站式服务”,整合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资源举办法治讲堂,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为服务群众“零距离”,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特殊帮扶:迷途知返的港湾

在社区矫正对象刘某的改造日志中,记录着他从迷茫到重生的蜕变历程。司法所实施的帮扶计划,让他获得谋生技能,完成了从“违法者”到“法治践行者”的身份转换。

云屏司法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宽严相济”的“两类”人员管教理念,通过念好“严、细、新”三字诀,努力提升教育帮扶转化成效。

“制度严、措施严、要求严”。严格执行请销假、报到、走访制度,加强多维度教育,实现动态跟踪监管,做到行为可见、思想可控。

“监管细、心思细、程序细”。根据犯罪情形和心理特征,个性化定制方案,达到“矫其行、正其心”的目的。

“模式新、方法新、机制新”。将“法治、道德、心理辅导”三位一体贯穿于矫正、帮教工作全过程,配合以读书、书法、公益劳动,帮助“两类”人员重塑自我、修复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减少“标签化”和社会排斥,推动重点人员顺利融入社会。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当夕阳为云屏司法所镀上金辉,调解员们仍在整理案卷,普法志愿者宣讲法律法规,社区矫正工作者默默铺就一条回归社会的温暖之路……这片承载着千年法治基因的土地上,新时代“枫桥经验”正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般绚烂绽放,为法治中国建设增添一抹温暖的亮色。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