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南部边缘的褶皱之中,定西市通渭县陇川镇静静坐落于此。陇川镇作为传统果蔬产业区和农产品、果业集散地,平日里商贾往来,热闹非凡,全镇15个行政村住着1.5万群众。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陇川司法所堪称群众的“安心站”。只要群众碰上难心事,总会想到去司法所寻求帮助,而司法所也总能凭借专业能力,为大家排忧解难,切实践行司法为民、法治为民的理念。
党建引领 用心定分止争
党建引领是陇川司法所做好群众服务工作的关键。面对复杂多样的矛盾纠纷,陇川司法所将党建引领人民调解工作融入地方发展大局,打造“党建+党员+调解”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维护当地和谐稳定贡献司法行政力量。在调处矛盾纠纷时,党员调解员不仅解决实际问题,还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移风易俗观念,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
张某两兄弟均年过六旬,因陈年旧事一直不来往,且两家相邻。夏季时节,张老大新修牛棚,屋面雨水和家里污水直排到张老二门前路面,两家冲突爆发,争吵不休。村级调解组织多次调解无果后,陇川司法所的党员调解员主动介入调解。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谁都不肯让步,调解工作
一度陷入僵局。调解员随之转变思路,联系双方在外地的儿子、儿媳,通过视频、电话同步做思想工作,还“背对背”分别劝说张家两兄弟。经过一番努力,多年不和的两兄弟终于握手言和,一起埋设下水管排污,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像生活琐事、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这类纠纷屡见不鲜。在调解这类纠纷时,调解员时常需要调整思路,让识大体明事理的亲人参与进来,往往能事半功倍。
“人民调解工作,除了热心热情有担当外,还要善于用群众语言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把情理法结合起来化解纠纷。”陇川司法所所长包选宁总是给调解员反复讲这句话。用法律去转变观念,用真心去改变思路,用道理去开导心结,为群众化解心头难事,陇川司法所似一阵春风,让法治的细雨滋润民心。
守牢底线 履行帮扶责任
近年来,陇川司法所坚持教育监管与帮扶并重,打牢底线性工作基础。对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做到分类施策、及早干预,用足用好政策,帮助“两类人员”融入社会、回归正常生活。
社区矫正对象史某因诈骗罪被判处缓刑,包选宁在和史某谈话制定矫正方案时得知,史某在外地受人蛊惑实施诈骗,但诈骗所得悉数被他人获取,其父母贷款凑钱全额退赔,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顿。了解情况后,包选宁积极联系村干部和民政部门,经过协调衔接把史某家庭成员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同时按照史某的想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解决经济纠纷,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司法所结合史某专长,向其推送务工信息,帮助其在当地谋得快递员岗位。
史某在思想汇报时感激地说:“我文化低,犯了错,你们没有放弃我,还给我出路,我一定好好接受矫正。”
此外,陇川司法所对辖区内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全面深入排查,为安置帮教人员帮扶解困,有效预防和减少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普法宣传 促进观念转变
“近年来,群众和经营主体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愈发浓厚,这离不开持续推进的普法宣传工作。”包选宁的话语,道出了普法与依法治理带来的显著变化。陇川司法所联合驻地各单位完善普法机制,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定期开展普法活动,推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提升群众法治观念和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某企业在划定范围内采伐石料,导致魏某0.1亩承包地坍塌,侵犯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企业却以未超范围开采为由拒绝协商,致使魏某承包地一年无法耕种。陇川司法所现场勘查时,魏某情绪激动,要求企业流转或买下其耕地。包选宁当场向魏某普及农村土地相关法律规定,劝导其依法解决问题。次日,司法所和村干部前往企业听取意见,企业负责人最终同意支付魏某一定数额补偿金,纠纷得以解决。
陇川司法所一方面向经营主体普及法律政策,引导企业按责任向群众兑现受损补偿;另一方面对群众进行普法提醒,将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相结合,实现人企双赢,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陇川司法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调解矛盾纠纷,传播法治声音,赢得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认可,更收获了群众的信任与好评。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