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崇信县司法局始终坚守司法行政职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深化司法为民的实践探索,真正将司法为民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惠及广大民众,不仅为司法行政工作提供新动能,更激发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新活力,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畅通“快车道”解民之所急
为切实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崇信司法不断创新机制,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只要涉及到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或工伤事故等案件,优先受理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安徽省金寨县沙河乡村民张某,在崇信务工,上班时不慎右眼受伤,来到崇信县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崇信县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立即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办理手续,通过电话、微信沟通了解案情,由当事人邮寄相关证据材料、委托手续,经开庭出庭代理,举证质证,最终达成协议,该公司支付申请人张某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切实维护了农民工张某的合法权益。
激发“五老”说事确保矛盾化解
“这打麦场就是村里的,你们想独占……”6月16日,崇信县新窑司法所在走访时,发现辖区两组村民因一块打麦场纠纷引发争执,司法所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召集村“两委”、村里的老模范、村民代表等进行协商,最终将原打麦场收归村集体所有。
今年以来,崇信县司法局以“五老说事”基层治理模式为载体,通过盘活“五老”人才资源,利用他们贴近老百姓的身份优势,有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率,把问题、难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全县98%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调解+普法”双发力促和谐
“帮亲戚担保贷款,亲戚还不上贷款,我要承担责任吗?”“小孩打游戏充的钱,能要回来吗?”……这是“12·4”国家宪法日,在崇信县李元谅广场群众咨询相关法律问题。
今年以来,崇信县高度重视普法工作,深入推进全民普法和基层法治建设,创建全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处,黄花塬法治教育基地等宣传阵地22处。以“法律九进”为载体,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村(居)民这个绝大多数,分类施教全面提升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
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普法+调解”工作模式,把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纠纷排查化解全过程,转“单向灌输式”普法为“定向把脉式”普法,使普法工作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事前讲法、事中明法、事后释法,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实现“调处一案,教育一片”,达到“调解治标+普法治本”的双赢效果,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