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接待、耐心倾听、用心疏导、贴心服务、真心办事;排查在前、预警在前、教育在前、调解在前;开门接访、定期走访、事后回访……近年来,高台县司法局合黎司法所副所长、合黎镇调委会副主任秦学伟凭借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创新提出“五心四前三访”人民调解工作法,努力做到矛盾纠纷“最优解”。自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以来,秦学伟先后主持调解矛盾纠纷4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2023年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五心”解民忧
多年来,秦学伟坚持“系统化解、依法化解、综合化解”的工作思路,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始终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情理和法理相融洽,使当事人的“不满意”和“合我意”有机融合。
2021年8月,村民宋某受杨某雇用持与准车型不符的驾驶证,驾驶无号牌汽车与醉酒后步行横穿马路的濮某相撞,濮某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后,死者家属要求肇事方赔偿各种费用共计35万元。但宋某和杨某经济上也很困难,无力支付巨额的赔偿金。
针对事故双方当事人争论的赔偿金额问题,秦学伟依据《甘肃省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项目计算标准》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测算出大概赔偿金额后,对宋某、杨某和死者家属进行了走访。考虑到双方当事人不宜见面商量赔偿事宜,秦学伟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式,通过热心接待、耐心倾听、用心疏导、贴心服务、真心办事,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宋某、杨某赔偿濮某家属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等费用共计30万元,宋某、杨某先付11万元,然后采取分期付款的办法,每月付款1.5万元,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陆续付清,并引导双方对调解协议申请了司法确认。
“四前”释法理
秦学伟做到事前讲法,事中明法,事后析法,把调解的过程变为群众学法的过程,使双方当事人在接受调解中学法、懂法、用法、守法。
在调处一件因通村道路修建引发的纠纷时,秦学伟通过排查在前、预警在前、教育在前、调解在前,详细掌握事实情况和双方诉求后,邀请了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参加“小板凳”说事会,通过秦学伟的释法明理和参加人员的立场观点,双方当事人终于消除隔阂,握手言和。
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各不相同,秦学伟在调解中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用方言土语深入浅出地向群众讲法律、讲政策、讲情理、讲案例,使群众听得懂并能够理解,让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更通人情。同时,秦学伟还以“法德共进”为抓手,坚持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相结合,探索“法德共进、法德共建、法德共治、法德共评”工作机制,积极创建以“尚法明德”为主题的法治文化阵地,将法治元素与道德元素相融合,使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受到法治道德的熏陶,使矛盾纠纷由事后调解向事前预防转变。
“三访”促和谐
提高人民调解协议履行率是增强人民调解公信力的重要一环。秦学伟非常注重对调处成功的纠纷进行开门接访、定期走访、事后回访,确保矛盾纠纷调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2021年8月化解的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虽然双方当事人已经达成赔偿协议并进行了司法确认,但考虑到协议约定是分期履行,秦学伟就于2022年4月对死者家属进行了回访,得知宋某和杨某一次性支付11万元赔偿款后,并没有按约定按时支付剩余赔偿款。秦学伟及时联系宋某和杨某,但两人的联系电话均已更换,通过村委会和家属得知两人都前往外地打工,秦学伟一边引导死者家属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一边继续寻找宋某和杨某。在向宋某、杨某家属解释清楚拒不履行赔偿协议的法律后果后,家属最终提供了两人的联系电话。最终宋某、杨某一次性支付了剩余赔偿款。
“每当调解完一起纠纷,看着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内心感到很满足很幸福,所有的疲惫委屈都会荡然无存。”秦学伟说。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何明霞 通讯员 殷长征)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