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近年来,庆阳市华池县坚持赓续红色血脉,以挖掘红色法治资源、传承红色法治文化为重点,创新普法形式、强化责任落实,把红色文化与法治文化精准融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树牢法治信仰,打造了具有华池特色的普法宣传新模式,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用好优势资源
深挖红色法治文化
华池县拥有丰厚的红色法治文化资源。“刘巧儿”婚姻上诉案发生于此,其原型封芝琴成为争取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的象征,有力推动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宣传普及。马锡五在此创造的“马锡五审判方式”,被国际司法界誉为“东方审判经验”,蕴含的“司法为民”价值观历久弥新。
华池县深入挖掘各个时期红色法治文化元素,其理念与习近平法治思想高度契合。为此,华池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群众为理念,系统谋划、科学部署,从建设法治宣传基地、树立品牌、提升实效等方面持续发力。将服务大局作为延伸职能的主战场、主阵地,推动红色法治文化资源在新时代彰显魅力、得到更好传承和保护。
建好教育基地
传承红色法治文化
建好南梁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建成全省首家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同步被命名为第一批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被纳入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报告。探索推行“红色革命+爱国主义+法治研讨”一体融合模式,承接省内外各级现场教育培训,开展多种活动,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全民共享、全民普法的“鲜活教材”“生动课堂” 和重要阵地。2021年以来共接待人数200余万人次。
建好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结合华池县红色法治文化实际,推进青少年法治文化阵地建设。4月,华池县列宁学校被命名为首家“全国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依托红色资源,通过多种活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先烈遗志,传承红色法治基因。为103所中小学聘请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
建好党员干部法治教育基地。以“红色文化+法治阵地”方式,建成刘巧儿(旧居)普法教育基地等。采取“党建+法治”模式,开展红色法治文化体验活动,提高党员干部服务水平和办事能力。2022年以来,全县举办各类法治培训班24期,培训党员干部8000余人次。
建好乡村法治教育基地。以助力乡村振兴为重点,建成太阳村法治实践传承馆,融入红色法治文化精髓。开展法治业务培训,培养“法律明白人”,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完善“1532”工作法,推动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
树好法治品牌
弘扬红色法治文化
华池县聚焦南梁红色法治文化精神内涵的延伸和运用,以“传承理念+创新行动”的工作方法,推动红色法治文化向基层延伸、向社会推广,打造了具有华池特色的法治品牌。
树好“马锡五式”工作室品牌。立足“马锡五审判方式”发源地这一优势,充分发挥重视调解、不拘形式、就地审判、心系群众的传统,在法院、检察院设置“马锡五式”工作室,推动司法力量为群众排忧解难更加高效。县法院组织法官走进田间地头、入案发一线,看现场、察实情、辨真伪、解纠纷,通过创新开设“窑洞法庭”“集市法庭”“车载法庭”“田间法庭”“圆桌法庭”等,并建立巡回审判点,推动司法力量向基层下沉,让司法服务更贴近基层、更方便群众;县检察院将华池红色文物保护与油田绿色开发有机融合,以“检察蓝”守护“革命红”,培育出了“红+绿”公益诉讼检察亮点品牌,有效发挥了检察公益诉讼在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中的职能作用。
树好“巧儿说法”品牌。以打造“巧儿说法”品牌矩阵为目标,从普法宣传、矛盾化解和服务提升方面入手,通过在各乡镇和各部门设置巧儿说法讲堂,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设立巧儿调解室,在法院、民政局设置巧儿婚姻讲堂,坚持“事理、法理、情理”并重,使“巧儿精神”在法治宣传教育、婚姻纠纷化解得到生动实践;主动拓展“巧儿说法”普法品牌,以南梁红色法治文化精神为根基,开办“说法评理”“法治进行时”等本土法治栏目;将“南梁说唱”传统艺术与“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相结合,编排南梁说唱《红色廉政万年长》和快板《说说民法典》等通俗易懂的普法节目,有效普及了法律知识,潜移默化地引导群众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走好群众路线
践行红色法治文化
华池县主动传承南梁红色法治文化理念,调动全县人民调解资源的最强合力、最快联动和最优服务,以调解工作实效来践行法治为民初心。
人民调解组织不断完善。面对新时代基层矛盾纠纷出现复杂化、多样化的新情况,华池县不断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搭建起了行业、个人和县、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的大调解网格体系。目前,全县共选聘人民调解员1266人,真正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矛盾纠纷化解成效显著。坚定弘扬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创新提出新时代人民调解机制“马锡五调解方式”,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作用,推行“1+8+N”重大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和“3334”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今年以来,共受理矛盾纠纷2600余件,调处化解率达93.4%。
责任编辑:李晓云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