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监狱上半年教育改造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发布时间:2024-08-02 14:49:04     来源:甘肃法治报

聚焦中心任务做实“矫”字文章

武威监狱上半年教育改造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通讯员 聂忠生 刘德林)2024年上半年,武威监狱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聚焦教育改造中心任务,以深入推进标准化监区建设为抓手,固本强基抓规范,健全教育改造体系,守正创新创特色,构建教育改造新模式,持续巩固深化教育改造现场会成果,做实“矫”字文章,推动教育改造工作再上新台阶。

夯基固本打造品牌 创新赋能聚合力

武威监狱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正心品牌,开展“思想政治大讲堂”,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族团结宣传周系列活动,“歌声嘹亮颂党恩积极改造奔新生”大合唱,打造“沉浸式”“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全方位接受思想洗礼,提升爱党爱国热情。

打造法纪规范正行品牌,开展《反有组织犯罪法》讲座、“民法典宣传月”系列活动、“6·26”禁毒宣传教育五个一活动、“预防狱内罪犯诈骗犯罪”专题教育、反脱逃专题教育等,引导罪犯学法尊法知法守法用法。以落实《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罪犯一日改造流程》为重点,持续开展“三背四学”“三练八训八纠”和“因为我的错”背诵活动,4月开展全员规范化考核验收,持续巩固深化行为养成教育成果,增强认罪悔罪意识、服刑意识、规范意识和改造意识。

打造书香狱园慧心品牌。持续深化书香狱园“12345”创建思路,开展“读书月”系列活动,评选命名书香监区3个、书香个人133个,开展专题讲座、新华书店工作人员读书分享活动、图书展销活动,掀起了“读书求知、读书明理、读书修身”的浓厚文化氛围。

加强沟通深化合作 监地协作谱新篇

武威监狱积极加强与民盟武威市委会、武威市司法局的沟通联系,完成帮教基地挂牌,开展“黄丝带帮教”活动,努力创建形成具有民盟特色、盟员参与度高、社会成效显著的帮教工作机制。举办“情系黄丝带帮教促新生”文艺演出,表演地方特色文化节目;开展“凉州文化”和“民族团结”专题讲座。

加强与武威市人社局、就业局和武威市劳动服务技工学校的沟通联系,结合社会单位用工需求,开设专业计算机应用班、缝纫班、电焊工、中式烹饪、维修电工、养老护理、农艺工等7个专业。邀请武威市就业局开展创业指导和就业形势政策解读。

加强与武威市司法局沟通协调,进一步优化“罪犯法律援助工作站”运行机制,每月设立“法律援助日”,根据罪犯申请选派公职律师到监狱开展法律援助,通过面对面答疑等形式,为罪犯解决法律困惑,助力罪犯踏实改造。

宽严相济人文关怀 众帮共教促改造

武威监狱紧盯“三无”和重点罪犯日常改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开展季度帮扶慰问活动,通过发放慰问品、座谈交流和团体辅导等活动,送上监狱的真切关怀,有效缓解改造压力,增强改造信心。

深化“331”帮扶工作,春节前对摸排出的8个确有实际困难的罪犯家庭,及时联系地方司法局成立帮扶工作小组,前往罪犯家庭中了解实际情况,送上帮扶慰问品,传递监狱关怀,及时解决罪犯改造中的实际困难,消除思想包袱,安心服刑改造。

发挥亲情感召和激励教化作用,邀请罪犯家属到监狱开展亲情帮教活动,组织家属狱内参观,深化狱务公开,感受监狱工作的“法度和温度”,开展座谈交流、亲情就餐等拉近罪犯和亲人距离,感受久违温情,以亲情力量感召罪犯积极改造。

拓展载体持续推进特色文化显成效

武威监狱持续深化“一区一品”文化建设,安排文化讲师组民警围绕监区文化主题开展专题宣讲10期,深挖主题文化内涵,提升罪犯对监狱特色文化的理解认识,将监区文化主题内化于心。

紧扣重要节日,组织开展元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文化主题教育5期,组织开展春节文艺汇演、元宵节拔河比赛、端午节经典诵读等活动,大力培育节日主题文化,有效扩大了文化建设教育面、影响力。

创新思路丰富形式心理矫治出实效

武威监狱完善监狱、监区、分监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监区心理辅导站民警心理矫治工作业务培训、罪犯心理互助员专题培训,更新思维观念,提升心理矫治工作业务水平。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化解心理障碍,协助监区改进管教转化措施。

发挥“心理专家工作室”团队优势,在心理访谈、“书房人”绘画测试基础上,创新团辅思路,以“解压释怀放飞心情”为主题,开展“遇见自己、善待情绪、走近彼此”三期独立成章又内在密切相联、层层递进的单元化心理辅导活动,有效缓和了紧张焦虑、悲观失落的情绪,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取得了良好的心理矫治效果。

创新“基础教育+强化教育+跟踪教育”入监教育新模式,落实常规教育和实训内容,有效提升入监教育整体质效。实施“分组教学+分段实训”模式,改进和丰富出监教育、模拟实训内容,开展就业形势政策培训,帮助罪犯增强社会适应性,打通刑释人员步入社会“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