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合力化纠纷 多元调解促和谐
——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嘉峪关市钢城街道紫轩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近年来,嘉峪关市钢城街道紫轩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嘉峪关市钢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嘉峪关市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平安治理为抓手,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不断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落实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措施,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嘉峪关市钢城街道紫轩社区现有人民调解员32名,调解委员会成立以来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74起,解决居民反映的大事、难事235起,调解成功率达98%,有力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先后荣获“全国扫黄打非示范社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甘肃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甘肃省‘枫桥式’人民调解组织”等多项荣誉。2023年,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健全组织机构
构建多元化网格调解体系
紫轩社区始终把人民调解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形成了上下贯通、纵横交织的三级人民调解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扎根基层、贴近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优势,积极构筑社情“信息网”,实现社区、公安、司法以及相关单位情况互通,信息共享,对苗头性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集中力量进行调处,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有力防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不上交”。
聚焦调解组织建设,提高调解人员素质。为进一步发挥调解作用,紫轩社区对调解委员会以及调解小组进行再梳理,对岗位发生变化以及不能胜任调解工作的人员及时补充调整,积极发动“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知识分子、老政法干警)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矛盾纠纷的化解中。聚焦社区民意,在便民利民上发力。紫轩社区持续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对人民调解工作从服务内容、办事流程、跟踪反馈、居民满意等方面入手,创新开展了“微笑服务、一站式服务、贴近服务、上门服务、全程服务、跟踪服务”的“六步服务法”。同时,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在发挥民主自治上发力。通过“身边问题大家议,解决办法大家想,和谐家园大家建”的思路,依法选举产生了居民议事会,依法成立业主委员会5个,畅通社情民意渠道,保障居民的参与权,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着力重点领域
不断完善解纷多元机制
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紫轩社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基础作用中扎根群众、贴近群众的职能优势,依靠群众及时及早及小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矛盾不上交。
落实排查调处机制。坚持日常排查和专项排查相结合,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排查相结合,加强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认真进行梳理分类和风险评估,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物业等部门协同进行调解。坚持调解例会机制。强化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及信息共享机制,每季度定期召开人民调解工作联席会议,通报矛盾纠纷调解情况,对典型纠纷进行分析回顾,相互交流调解经验,并对当前易发矛盾纠纷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判。推进联合调处机制。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积极整合检察院、法院、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定期召开“三官一律一所”矛盾纠纷调解会,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
创新方式载体
全面开创调解工作新局面
按照便利、快速、高效原则,创新“一心、二细、三活”网格服务工作法,推行“一张图表、一份清单、一本民情日记”“三个一”网格化服务管理,明确了服务的内容、任务和清单,实现问题解决在网格,矛盾化解在网格。
突出“民心”解难题。紫轩社区为使辖区居民重视心理健康,正确认识自己,正面应对压力,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康心态,社区党委启动“阳光心语项目”,针对未成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开展“三心计划”,通过主题活动、“心期五”课程等调节心情、减轻压力。突出“和睦”强自治。为了深入推进“社区管家”行动,在小区建立“睦邻和事驿站”,通过网格居民提事,党员组织邻里议事,支部会议定事,社区联动办事,居民办结评价流程,采取以小区党支部引领物业、业委会开展居民议事会的形式,推动社区治理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充分发挥居委会自治作用。突出“和谐”促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实行网格员“排查、研判、分级、调解、跟踪”五步调解工作法。紫轩社区打造了“家庭和睦、邻里和善、居民和乐”的“三和调解室”,健全了“居民说事、司法律师说法、社区讲和谐”的“两说一讲”课堂,针对无法调解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建立司法干部、社区律师、民警和社区“四方联合调解机制”,切实提高了矛盾纠纷的化解力度。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