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在基层】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徐冬梅:无私奉献解民忧 真情付出促和谐

发布时间:2023-11-23 15:22:24     来源:甘肃法治报

无私奉献解民忧真情付出促和谐

——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徐冬梅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龚利芳

嘉峪关市司法局峪苑司法所副所长兼嘉峪关市雄关街道昌盛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徐冬梅,自2019年踏入人民调解这个岗位,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基层调解工作中,她走街串巷,是人人喊好的调解手;她防微杜渐,是未雨绸缪的实干家;她换位思考,是将心比心的中间人,以勤干、实干、精干的作风坚定前行,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2023年,被评为“嘉峪关市巾帼建功标兵”;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从事调解工作4年来,徐冬梅主持和指导参与调解的各类民事纠纷2463件,挽回经济损失76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其中,疑难复杂重特大纠纷153起,司法确认案件78件、三调联动案件353件。

勤学习善思考她是调解工作的行家里手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矛盾纠纷千变万化、小到邻里口角、家庭矛盾、噪音扰民,大到工亡赔偿、公共安全等,矛盾隐藏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中,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更大纠纷。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中,徐冬梅深感责任重大,只有提高自身素质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服务为民。为此,她始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本领。事关群众利益的侵权、物业、劳动、婚姻家庭、合同等相关法律法规,她勤学熟读、运用自如;在实际工作中,她认真分析每一起处理过的矛盾纠纷,注重总结复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新特点、新方法,通过多年的不断学习和经验积累,逐渐成了一个能够熟练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的行家里手。

察民情听民声她是答疑解惑的贴心人

办公桌上的电话接二连三地响起,手机里的微信对话框不断弹出咨询信息,这便是徐冬梅日常工作的一幕。

“小区内的垃圾及时清理和绿化养护是物业服务的内容”。面对居民群众和社区工作者们的咨询,她总是能切中要害地指出矛盾纠纷的症结。当然,靠经验判断或是法条查阅仅能解答一部分咨询难题,更大一部分需要她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去还原矛盾纠纷全貌,去找寻当事人的争议焦点。

接听来电、记录要点、挂断电话、背包出门……这一套熟悉的动作她不知重复了多少遍。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深冬,总能看到她穿梭于临街小巷、奔波于调解现场、往返于楼宇园区。为了解案情她需走访派出所翻阅卷宗,为探寻当事人真意她需入户走访,为正确援引法条她需提前与律师反复沟通,她一桩一件答疑解惑,力求达到群众满意。

解民忧纾民困她是定争解纷的和事佬

她把群众满意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情”通、“法”通、“理”通,坚持调解程序规范化、法律法规通俗化、回访落实经常化,做到矛盾纠纷调解事事有根据、桩桩有结果、条条有落实、件件有回音。遇到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她总能抽丝剥茧、找准问题在哪里;面对要求过高的当事人,她总会以法为尺、平衡情理法三要素。

2021年10月,辖区内一对婆媳因为争夺孩子抚养权大打出手,婆媳双方均不同程度受伤,一场家庭内部纠纷瞬间演变成轻伤害案件。是撕破脸皮两败俱伤,还是心平气和握手言和,徐冬梅毫不犹豫地指引双方选择后者。她一方面将心比心地和婆媳二人分头谈话,劝导双方以孩子为重,顾全大局;另一方面从刑民两个角度讲法说理,告诉双方抚养权纠纷可另案起诉,就这样逐渐修复了濒临反目的家庭裂痕,挽回了家庭幸福。

谋民利暖民心她是和谐稳定的奠基者

基层问题错综复杂,她认真研究辖区各类纠纷的特点和发生规律,打破单纯“和稀泥”式的调解模式,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让人民调解“活”起来、“动”起来,实现矛盾纠纷调处的标本兼治。

她立足“法律进社区”,把人民调解与法治宣传相结合,通过开展法律专题讲座、主题法治宣传、以案释法和“指尖普法”等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让居民群众及时学习法律知识,从源头上降低矛盾纠纷发生。同时,她全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将人民调解与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等司法行政职能进行衔接沟通,打造专业纠纷多元化解模式。

徐冬梅始终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第一目标,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困难事,为法治嘉峪关、平安嘉峪关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