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为民守正义 服务大局勇担当 ——全省法院工作五年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23-01-13 13:51:57     来源:甘肃法制报

司法为民守正义 服务大局勇担当

——全省法院工作五年成就综述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q(YE 配图 法院风采238期)司法为(19256148)-20230113134727

2018年9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省高院调研生态环境司法工作。

  五年弹指一挥间,天平闪耀法治路。

  2018 年以来的五年,是我省法院工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全省各级法院不断创新司法为民举措,坚持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服务保障中心大局,勇毅担当履职尽责,推动全省法院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历史性成就。

  五年来 ,全省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五年来 ,全省法院审结刑事案件 24.78 万件;审结知识产权案件 5182 件;执结各类案件 90 多万件,到位金额 6600 多亿元 ;1573 个 调 解 组 织 、3234 名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 ……回望来时路,一组组亮眼数据,见证着全省各级法院五年来守护公平正义走过的坚实足迹。

q(YE 配图 法院风采238期)司法为(19256152)-20230113134227

2019年11月26日,省高院表彰“基本 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

忠实履行审判职责

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为重要的民生。

  五年来,我省各级法院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忠实履行审判职责,积极回应群众对平安的需求,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审结刑事案件24.78万件。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反腐败工作部署,审结职务犯罪案件5047件。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开展“法治进校园”“扫除阴霾守护校园清朗天空”等活动,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1万件,在人民法庭挂牌设立少年法庭48个。

  劲风荡污浊,正气朗乾坤。全省法院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扫黑除恶作为最得民心的工程来抓,扎实开展“六清”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省法院共审结一审涉黑涉恶涉伞案件691件,判处6004人。依法审结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被骗人数多达47.5万余人的兰州“2·12”特大“套路贷”涉黑案;对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的荣一键涉黑案依法再审,判处死刑,案件清结任务提前完成。“黑财清底”成果显著,判处罚金及追缴、没收违法所得50.9亿元,执行到位47.96亿元,执行到位率94.22%。排查、移送黑恶及涉伞线索2084条,49条被侦查机关立案侦查或提起公诉。发出司法建议798份,收到反馈759份,反馈率95.1%。

  省高院先后召开涉黑涉恶案件调度会27次,调度案件609件(次),对207件案件发函督办。全省法院28个集体、51名个人获得全国、全省表彰奖励,其中4个集体、9名个人荣获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表彰。省高院扫黑办被表彰为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

(qYE 配图 法院风采238期)司法为(19256154)-20230113134047

2019年9月16日,城关区法院鼓楼巷法庭法官在五泉山景区调解旅游纠纷。

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任

形成环资司法保护“甘肃模式”

  甘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和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省份,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甘肃首当其冲、责无旁贷。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全省法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9年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同意,设立兰州环境资源法庭,成为全国第二家跨区划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的审判法庭之一。

  五年来,全省法院创新完善司法保护体制机制,调整林区法院布局和管辖范围,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甘肃模式”,实现对全省13个主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国有林区全覆盖。设立生态旅游法庭13个、环境资源巡回审判点8个。打造“案件+基地”环境司法保护模式,设立生态修复林基地10个,复绿面积8611.31亩。

  完善协同协作机制,与黄河流域九省区高级法院签署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与邻省法院签订司法共护协议,举办中西部环境司法实务培训班,开展“法护长江生态”“大江大河”司法保护宣传活动,打造助力绿色发展的“法院样本”。省高院受邀在世界环境司法和全国相关会议上多次介绍经验。

(qYE 配图 法院风采238期)司法为(19256144)-20230113134529

2019年4月22日,省高院启动“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

打出知识产权保护“组合拳”

用司法服务护航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我省各级法院以护航创新发展为己任,发挥审判中心职能作用,打出了一套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组合拳”,构建了知识产权保护新格局,亮出了甘肃法院知识产权的特色“名片”。

  2019年,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同意,设立兰州知识产权法庭,成为西北第二家跨区划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专门法庭,审结案件719件。“欧诗漫”商标权纠纷等2起案件入选中国法院年度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同时,推出服务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建设13项措施,设立诉讼风险担保基金,建立侵权损害评估、多元化解等机制,打造服务创新新高地。立足甘肃是全国现代种业核心基地的区位优势,率先完善玉米种子DNA指纹鉴定法,设立“种子法庭”,精心守护农业“芯片”,2018年以来审结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111件,审结的跨国种业集团利马格兰欧洲植物新品种追偿权纠纷案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年植物新品种保护十大典型案例,甘肃植物新品种权司法保护在全国法院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五年来,全省依法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953件,年均增长37.3%,审结5182件,7起案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2022年省高院就全省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专题报告。

(qYE 配图 法院风采238期)司法为(19256142)-20230113134638

2022年4月15日,酒泉市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揭牌。

优化营商环境推出新举措

筑牢防范金融风险“司法篱笆”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使命。近年来,我省各级法院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展现了全省法院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为和主动担当。

  省高院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应知应会手册》《服务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18条措施》《甘肃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考核评价暂行办法》《民营企业法律风险提示书》等制度规范,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化水平。

  紧扣“执行合同”“保护中小投资者”“办理破产”等主要考核指标,召开全省法院“一把手”参加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部署开展“破产审判专项整改”和“立案诉服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两个专项活动,举办优化营商环境评价评估标准辅导讲座,对全省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督查,推动营商环境工作提档升级。

  同时,审理、发布了一批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依法审理了将经济纠纷作为刑事案件处理的田富炳和通化吉恩镍业有限公司申请国家赔偿案,支持了赔偿请求;对将民事责任认定为刑事责任的殷义廷诈骗、将合法收入认定为违法所得的侯健民贪污等案件的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审结的周旭与中集华骏公司等关联交易损害赔偿纠纷案,被评为2019年度人民法院十大商事案件……

  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参与金融单位风险处置,打好金融风险防控战。审结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等刑事案件2915件,金融借款、民间借贷等民事纠纷案件48.38万件,执结涉金融案件8.17万件,到位标的353.33亿元。

  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发送司法建议,联合金融单位、监管部门成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打造“司法保障+行业监管”防范机制,筑牢防范金融风险的“司法篱笆”。坚决扛起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政治责任、底线责任和工作责任,部署开展为期五年“涉金融不良资产案件专项清理工作”,制定清收处置考核方案,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全省上下形成了院领导包案包抓、协调统筹,部门领导监管督导、跟踪问效,主办人拟定措施、具体实施的责任体系,共办结省清收专班交办、督办审判执行案件1931件,执行到位金额71.29亿元。

q(YE 配图 法院风采238期)司法为(19256150)-20230113134323

2019年5月24日,省高院干警开展扫黑除恶法治宣传活动。

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硬仗

打通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

  五年来,全省法院认真贯彻落实最高院关于执行工作的决策部署,在党的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如期完成“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任务,全省法院执行工作向“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迈进。

  为积极响应最高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决战号令,全国首家在全省法院整体部署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百日会战”,成为我省历史上重视程度最高、参战范围最广、执行力度最强、实际效果最好的一次执行攻坚战,执结案件32万件,到位金额904亿元。

  同时,坚持政法委牵头、省高院主办,连续10年召开有52个成员单位参加的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建立“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解决“查人找物”难题。

  推行网络司法拍卖,有效祛除拍卖环节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空间,破解财产变现难题。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力度,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30.06万例,限制高消费57.47人次,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建立执行局长述职和“一案双查”等制度,部署开展“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成果”专项行动、“六稳”“六保”专项执行、我为群众办实事——高效为民执行等专项行动,基本解决执行难“3+1”核心指标高位运行,为切实解决执行难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全省法院共受理首执案件95.28万件,执结90.61万件,到位金额6634.8亿元。

q(YE 配图 法院风采238期)司法为(19256146)-20230113134438

2019年8月29日,嘉峪关城区法院审判一起23人恶势力犯罪团伙案。

把法院搬到“家门口”“掌心里”

司法为民服务谱写新篇章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一站式制度建设,就是要让法官走出法庭,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理,让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锻造的法律智慧惠及更大范围的人民群众。

  近年来,我省各级法院持续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一窗通办”等规定,为101个中基层法院配备具有诉讼服务、现场开庭、远程接访 等功能的信息化巡回审判车,建成“12368 诉讼服务热线全省集约中心”,建成具有网上立案、远程开庭等功能的人民法院在线平台和跨域立案平台及“厅、网、线、巡”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依托中国邮政建立覆盖全省市(州)的集约化送达中心,基本实现了诉讼服务事项 100% 在线、人民法院调解平台 100% 应用、跨域立案 100% 覆盖,真正把法院搬到群众的“家门口”“掌心里”,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加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2019年以来有1573个调解组织、3234名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其中入驻基层治理单位2496个,部门“点对点”专业调解组织166个、调解员928名,诉前调解案件 26.4万件,调解成功率达73%。

  省高院制定《甘肃法院新时代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先进人民法庭评价指引》,拍摄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纪录片,先后两批次选树新时代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先进人民法庭 20个,庆阳中院成立“马锡五审判方式”工作室,推动“马锡五审判方式”理念价值、精神内涵深度融入基层司法实践,更好地彰显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实践特色。

  在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华司法研究会的有力指导下,成功承办“新时代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13个省(区)法院领导和中国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省内外14所高校的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进一步深入挖掘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内核及时代价值,集智共商实践路径,推动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版图片均由省高院提供)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