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诉源治理 推动多元解纷
——康县法院创建“无诉讼村”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曹治 通讯员 郑旭东 徐浩
今年以来,康县人民法院立足“无诉讼村”创建工作,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逐步建立、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取得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诉源治理良好成效。
聚焦矛盾联处 形成解纷合力
在长坝镇、店子乡挂牌成立创建“无诉讼村”多元解纷调解室,完善“特邀调解员+人民调解员+政法委员+法治指导员”的解纷工作模式,整合特邀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基层调解资源,搭建了矛盾纠纷村社自查、网格预警、特邀调解、多元化解的高效平台。推行“人民法院多元调解平台”在行政调解、个人调解、道交纠纷调解中的深度运用,与司法所、派出所、个人调解室开展联合业务培训,实现平台资源共享、线上司法确认。
与县委政法委联合印发《创建“无诉讼村”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试点工作方案》,与县公安局、县司法局联合印发《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工作实施意见(试行)》,针对长坝镇、店子乡各村选派18名员额法官担任法治指导员并公开遴聘39名特邀调解员,遴聘特邀调解组织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形成了委派调解、委托调解、人民调解有机衔接的高效机制。
截至目前,共诉前化解辖区店子乡、长坝镇34个创建“无诉讼村”试点村上报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相邻权争议等矛盾纠纷78件。
聚焦党群交心 共参村社治理
定期组织法治指导员列席各无诉讼创建村“党群活动日”,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听取群众意见、收集矛盾线索、提供咨询服务,对可能存在的矛盾源头上门疏导、现场化解,综治网格员、特邀调解员、法治指导员联合化解矛盾纠纷。
聚焦绿色崛起 探索环资综治
以阳坝环境资源法庭建设为契机,将乡村两级网格员纳入“无诉讼村”的村社自查、网格预警、特邀调解、多元化解平台,推动侵害环境资源违法行为线上联处,及时制止不法侵害、恢复生态原状,实现了环资纠纷源头治理、多元解纷与县域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
同时,发挥“无诉讼村”治理模式的流域生态保护源头预防功能。法治指导员列席各村“党群活动日”30余次,收集村民随意堆弃建筑垃圾、砍伐天然林木等侵害环境资源线索16条,通过法治指导员集中宣讲、上门普法,行为人均自觉清理并恢复原状,有力保护了流域水源清洁,积累了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司法屏障的康县经验。
聚焦文旅康养 培育淳朴乡风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司法理念,选派法治指导员深入康县阳坝风景区、长坝花桥村、山根村等文旅产业线开展环境保护普法宣讲18次,依托“无诉讼村”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平台,筑牢生态源头保护司法屏障。发挥望关环保旅游法庭专业审判优势,探索旅游服务合同纠纷就地化解、多元解纷机制,为文旅康养产业提供了优质营商环境。
坚持生态引客、乡风留客,以“群众说事、法官说法、依法治乡、以德治村”的诉源治理模式,培育了各无诉讼村“万事和为贵,有理让三分”的淳朴乡风,为打造美丽乡村贡献了法院智慧。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