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人员感受到司法温度
——秦安县法院王尹法庭打造“留守关爱”法庭品牌纪实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 记者 齐洪德
秦安县人民法院王尹法庭辖区村民素有外出经商的传统,秦安“货郎担”即发源于此。
近年来,随着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的增多,当地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家事纠纷和损害赔偿案件较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王尹法庭以打造“留守关爱”法庭品牌为着力点,努力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为“留守儿童”撑起司法保护伞
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等问题,王尹法庭设立了两个人民法庭工作站,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宣讲,用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实际案例,详细介绍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有效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
近日,秦安县人民法院王尹法庭巡回办案,以调解方式解决了一对老人多年的婚姻纠纷。
在审理涉及留守儿童的家事案件时,法庭坚决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按照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原则进行调解、判决。同时,法庭将判后回访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举措,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精神,定期深入基层、农户家中开展回访工作,用实际行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司法的温情。
在开展回访工作时,法庭不仅针对案件处理后的法律问题调查了解,更多的是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给予鼓励和引导,必要时法庭会协调村委会和镇政府给予生活帮助。
主动调解搭建婚姻家庭“避风港”
婚姻家庭案件是民事审判中最常见的案件类型,虽然案件的法律适用并不复杂,但案件的审理结果往往关系着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稳定,甚至关系着两个家庭几代人的生活幸福。
王尹法庭坚持调解优先、案结事了的办案思路,灵活运用心理辅导干预、家事调查、诉前调解、判后回访等措施,保障妇女儿童以及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合法权益。今年3月,王尹法庭调解了一件老年人的离婚案件,让一对分离30多年的老人破镜重圆。杨某与孟某于1971年按习俗举行结婚仪式,婚后育有两儿一女,现均已成家。后孟某离家出走,至今已有30余年,对3个孩子及杨某的生活不管不顾,不尽一个丈夫及父亲的责任,杨某坚决要求离婚。经法庭联合司法所、村委会多方调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两位老人30多年的积怨有效化解,一家三代重新团圆。
便民利民让司法有爱无“碍”
王尹法庭坚持快立、快审、快执,积极推行预约立案、上门调解、巡回开庭等便民举措,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司法服务。特别是针对个别身体障碍人员的特殊情况,法庭高度重视,积极回应,针对个案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努力让身体障碍人员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今年7月,王尹法庭在办理一件老年人离婚案件时,得知原告是一位71岁的听力二级残疾人,与其交流极度困难。法庭即代写诉状后快速立案,开庭审理中,法庭安排专人将被告的陈述内容书面记录后,交原告阅读,有效解决了原告听力障碍对庭审带来的困难,最终案件以调解方式结案,当事人多年的纠纷彻底化解。
王尹法庭积极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拓宽司法为民渠道,延伸法庭服务职能,将法庭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努力打造“留守关爱”法庭品牌,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