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优质的司法服务送到人民群众身边
——高台县法院积极打造品牌法庭纪实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 记者 张萍
宣化法庭打造乡村振兴品牌、宣化法庭打造便民服务品牌、南华法庭打造全方位智能服务品牌……
今年以来,高台县人民法院深入开展“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争创活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将红色司法文化与审判执行业务深度融合。深入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以“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为抓手,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因地制宜,积极打造“红色法庭”“智慧法庭”,培育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运行顺畅、均衡发展的特色法庭构建模式,切实发挥人民法庭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桥梁纽带作用,将优质的司法服务送到人民群众身边。
“红色法庭”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助推器
2022年3月,闫某等9户农户未按村里“一户一片田”整合后划分土地四至界限的履行,而是肆意破坏其他农户的耕地,影响村社土地的正常耕种,造成闫某等9户农户和其他农户发生群体纠纷,严重影响了春耕备耕。
事发后,高台县法院宣化法庭迅速启动“一庭三所+”多元解纷机制,联合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司法所和村委会干部进行现场调处,致使双方纠纷得以及时化解。
记者了解到,宣化法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乡村着力打造“红色法庭”,深刻践行“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将“枫桥经验”融入诉前矛盾纠纷化解及案件审理执行之中。自2007年开始,宣化人民法庭结合工作实际创建“一庭三所”联动工作机制,紧紧依靠乡镇党委政府支持和基层政法单位的力量,相互配合协调、联动调处涉及婚姻家庭、赡养、抚养、土地承包、人身伤害等矛盾纠纷。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司法需求,宣化法庭深刻领会“枫桥经验”精髓,结合“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不断创新、转变理念,有效整合各类非诉解纷资源,建立“信息共享、隐患共查、风险共防、矛盾共解”的联动协作机制,在辖区罗城镇等4个镇设立“一庭三所+”工作联系点,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由法庭“兜底包揽”向党委政府主导、“一庭三所”协调联动、多方力量共同治理转变,实现多元融合、共治共享。
与此同时,宣化法庭将以打造“红色法庭”品牌为契机,充分发挥法庭桥头堡作用,积极回应群众司法诉求,强化诉源治理,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不断延伸人民法院为民服务的触角,为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智慧法庭”架起便民服务连心桥
“谢谢法官,实在太感谢您了,是您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感情问题。”这是南华法庭通过在线调解成功调处一起离婚纠纷后,双方当事人竖起大拇指,给法官的“在线点赞”。
2022年3月,张某某将赵某诉至人民法院请求离婚。案件受理后,法庭工作人员依据张某某提供的地址向赵某送达开庭传票等应诉文书,但经过多次送达和调查,查实赵某下落不明。在张某某向法庭提供赵某有效联系方式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与赵某取得联系,与其沟通并通过电子送达平台向其送达了案件诉讼材料,确定了开庭时间。考虑被告赵某在外地务工,因疫情原因无法到庭参加庭审的实际情况,法庭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决定通过“云上法庭”对该案进行开庭审理。
记者了解到,南华法庭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一站、集约、集成、在线、融合”总体工作思路,让智慧法庭建设成果“大显身手”,通过推行立案通办、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电子送达、网上调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方位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诉讼体验感和司法获得感。
近年来,南华法庭建成了以“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法庭”,积极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让人民群众在感受公平正义的同时享受智慧法庭带来的“数字红利”。同时,将传统科技法庭打造成具备本地庭审、平台调解、互联网庭审等多种庭审能力的多功能智慧法庭,最大限度发挥法庭价值,确保智慧法庭成果能够在基层落地生根,提升人民法庭司法保障能力,助力乡村振兴,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司法服务的高效便捷。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