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小法庭 释放大能量
——张掖法院发挥人民法庭职能优化营商环境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人民法庭是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激活审判体系的“神经末梢”。张掖市两级人民法院紧扣优化营商环境这一主线,激活小法庭,释放大能量,努力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司法“店小二”,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就近司法服务和保障。
大满法庭:赓续红色基因
大满法庭地处红色热土,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和“马锡五审判方式”,把红色基因与法庭工作有机衔接,建立党建引领“三个载体”、完善多元解纷“四种模式”、司法为民“三个体系”和法治引领“五个融合”的“3435”工作体系,聚焦服务保障乡村振兴、营造法治营商环境、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强化服务保障职能,以司法实践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为进一步提高自觉服务市场主体、服务企业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大满法庭法官经常深入企业走访,了解法律需求,解答法律咨询,对经营管理中的法律漏洞提出合规建议,对资金链、担保链断裂衍生问题开展调研,力助企业筑牢风险“防火墙”。同时,把握普法工作新特点,主动融入企业微信群,扎实做好答疑解惑、以案释法工作,不断拓宽受众面,切实解决好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急难愁盼”问题。
种子法庭:助力金色产业
沃野荡碧波,田畴织锦绣。行走在甘州区西郊万亩制种基地田间地头,玉米涨势喜人,微风吹过,金灿灿的玉米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盎然,丰收在望。
西郊法庭所司法服务范围内有62家制种、贸易企业和3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活跃的市场主体赋予了西郊法庭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的职责和使命。
西郊法庭以“种子法庭”为品牌,探索推行服务种业的工作模式,构建专业化种业纠纷审判队伍,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审前调解“三调”结合,“一村一法官”“一企一法官”等“五联”机制,实行种业纠纷多元化解、立审执“绿色通道”等六项常态化机制,最大限度积极回应企业司法需求,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为制种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自该模式推行以来,西郊法庭办理的涉种纠纷非诉解决比例超过70%,调解成功率超过80%,涉种案件平均办理周期仅为25天,比过去缩短了一倍多。
土地法庭:打造绿色名片
“老孙头,你咋这么犟呢,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你得替别人考虑啊!”村支书老李直皱眉。一场返还原物权纠纷案正在鸭暖“土地法庭”热火朝天地调解着。
北纬38度黄金纬线,充足的光热水土等独特的资源优势,使得临泽这片“枣乡”成为很多农作物成长的优良场所。鸭暖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番茄、甜叶菊、芦笋、红辣椒、高原夏菜等精品蔬菜特色产业体系,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随着蔬菜产业发展,土地承包纠纷、种植合同纠纷等案件相继增多,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土地法庭”在这片热土“巧”然而生。
“土地法庭”着眼于保障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立足“三个面向”“三个便于”“三个服务”,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延伸司法服务,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主要化解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涉农纠纷,保障玉米制种、高原夏菜等特色支柱产业发展。
2022年上半年,“土地法庭”受理种植、养殖回收,土地承包流转等涉农案件38件,涉案标的582.54万元。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