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法院推行“法官进网格、院长包片”助推诉源治理工作

发布时间:2022-07-21 17:22:43     来源:法治甘肃网

让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就近就地解决

——岷县法院推行“法官进网格、院长包片”助推诉源治理工作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 记者 孙涛

近年来,岷县人民法院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行“法官进网格、院长包片”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将法官力量与基层调解组织力量深度融合,助推诉源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应有的法治力量。

推行诉源治理新举措

岷县法院认真落实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的部署,先后制定了《立案调解制度》《“法官进网格”诉源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方案。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引入调解组织81家,人民调解员93名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出台了《关于在全县推行矛盾纠纷化解“1+N”工作法的意见》,印发《岷县人民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细则》。推动诉源治理纳入平安岷县建设考评体系,以“无讼”创建、和谐共建、参与网络化社会治理为抓手,推动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实质化解,形成党委主抓、法院推动的“一盘棋”大格局。

精准融入诉源治理新格局

岷县法院依托乡镇综治中心,建立“一中心一庭两所”的基层纠纷化解格局,在法院设立诉调对接中心、律师调解工作室、家事纠纷调解室等特色调解室。在该县综治中心派驻了一名员额法官进行诉前调解,在该县人社局设立了保护农民工权益法官工作室。聘任一名退休法官,协调妇联、律所进驻诉讼服务中心,共同参与诉前调解。组建涵盖六个基层法庭的十个速裁团队,采取人工+智能和“三级繁简分流”的方式对案件进行精准分流,实现分流、调解、速裁、快审有机衔接。同时,网格法官、包片院长加强与乡镇、村、社区调解组织的沟通联系,组织排查摸底网格内的矛盾纠纷、涉诉信访等隐患,开展法治宣传、参与矛盾化解等多种方式,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对于网格内案情简单、标的较小的矛盾纠纷,由村、社区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调解不成的,网格法官给予法律指导或进行诉前调解,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使纠纷止于未发、止于萌芽。

探索创新诉源治理新模式

岷县法院整合“窗口”功能,设置便民设施,让诉讼服务更便捷、更高效。借助“一诉讼两推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将已接收且同意调解的矛盾纠纷,通过调解平台推送至各乡镇综治中心和当地村级调解组织,法官与司法联络员建立一级联系,在网格内与调解人员精准对接,指导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完善一网通办诉讼服务平台,大力推广移动微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和云上法庭、音视频在线调解室的使用。

(WAqYE   配图)让群众诉求第一时(15115223)-20220721172802

       法官对辖区内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引导当事人用非诉方式进行诉前调解。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 石正远 摄

此外,岷县法院构建法官进网格“五个一”工作模式,即1名法官、1个调解室、1张服务卡、1名联络员、1本台账,深入推进诉源治理。法庭员额法官下沉乡镇(街道)综治网格,利用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群众基础好的特点,联合“两所一中心”,着力培育基层调解力量,提高基层调解能力,实现员额法官与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双员融合、优势互补”。

打造多元联动诉源治理新平台

岷县法院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构建以人民法庭、乡镇综治中心、调解委员会、村(社区)调解组织等参加的多层次、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机制。通过法官联络点、诉源治理工作站,鼓励各类调解主体参与到基层纠纷化解中,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共治、资源共享的分层级、递进式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推行“法官进网格、院长包片”机制,构建起“资源共享、分层递进、合力解纷”的多元解纷模式,妥善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2022年上半年,岷县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5035件,同比下降21.84%。自“法官进网格”诉源治理工作启动以来,共完成诉前调解89起,调解成功63起;提供法律咨询225次,进行现场培训5次,为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