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无声”的调解
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齐洪德)近日,秦州区人民法院七里墩法庭却迎来了一场“无声”的调解。
在依法受理邓某与白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后,承办法官发现,双方当事人均为聋哑人。虽然原告邓某委托其女儿作为诉讼代理人,但同被告白某的语言沟通有难度。为此,办案法官主动添加了白某的微信进行沟通,并确定了以调解为主的审理方式。第一次组织调解时,沟通问题带来的困难远比预想中的大,为保证公平公正,在询问关键问题时法庭以书写沟通的方式与当事人进行沟通,核实了被告拖欠原告本金为59000元,但在协商归还方案时,被告却迟迟不予答复。承办法官敏锐地察觉到被告的担忧,于是法官终止了第一次调解。
第二次调解前,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法庭邀请了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作为翻译参加调解,在翻译人员帮助下,该案最终调解成功,被告与原告达成调解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归还借款。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