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有更多司法获得感
——水泉法庭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何明霞 通讯员 胡永东
近年来,白银市平川区法院水泉法庭勇于探索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及时把矛盾化解在诉前、纠纷解决在基层,实现真正的案结、事了、人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司法力量。2021年12月,水泉法庭荣获“新时代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先进人民法庭”称号。
坚持司法为民服务
高效化解涉民生案件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兰客专甘肃段项目中,原告某建筑公司与被告某工程机械租赁公司发生纠纷,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牵扯农民工工资等民生问题。水泉法庭快立快审,用了18天的时间,促使双方达成了调解并及时履行了义务。
如何实现“小法庭”服务“大项目”?水泉法庭找准了工作重心,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助推乡村振兴,在依法审理常见民事案件的同时,及时高效审理辖区涉及“大项目”案件,为辖区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了司法保障。
调研指导水泉法庭工作。
如何使纠纷止于未发、止于萌芽?水泉法庭建立了辖区诉源治理联动机制,以辖区2个乡镇综治中心为联络点,将辖区20个行政村、3个社区全部纳入联动范围,与各乡镇每个村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民调员建立常态联系,形成纠纷化解合力,推进诉源治理。法庭在审理案件时,第一时间与各村村委干部取得联系,获取最新案件信息,并邀请村委干部参与调解。辖区出现矛盾风险点时,镇党委政府和各村委随时联系法庭,法庭干警到现场讲解法律、参与调解,村干部带领矛盾双方到法庭调解,形成合力将大部分矛盾化解在诉前。辖区诉源治理联动机制的建立,使法庭更深入地了解每一起纠纷的真实情况,有力地延伸了法庭司法服务范围,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能力。
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
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现在开庭!”3月30日10时,随着一声法槌敲响,一起建筑合同纠纷案件在水泉镇贾庄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院子里开庭审理。
为了方便双方当事人参与庭审,减少当事人的诉累,水泉法庭经过和当地村委会、双方当事人沟通之后,决定将这起农村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审理搬到离当事人居住地较近的村委会,在家门口化解纠纷,普及法律。
“法庭断案,不是一判了事,只有从‘坐堂问案’到‘深入群众’、从‘机械办案’到‘事要解决’,才能让群众有更多司法获得感。”水泉法庭庭长巩学军说。
近年来,为加强法庭与村居、社区一线的联系,水泉法庭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促审判,充分发挥“马锡五审判方式”倡导的贴近群众、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势,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等调解力量纳入多元解纷体系,积极培育、聘请善于化解涉民营企业纠纷的人员作为法院特邀调解员,引导矛盾双方选择“不伤面子、不伤和气,不花钱、不跑腿”的方式化解各类纠纷。水泉法庭还积极与党委政府、水泉工业园区、行业组织等联动,推进“无讼村(社区)”“无讼企业”“无讼行业”建设,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
主动延伸司法职能
全力服务社会治理
“我们村的水渠年久失修、被垃圾、淤泥堵塞导致无法灌溉农田,这不仅涉及到200多亩农作物的生长,更关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2月17日,在陡城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广场上,水泉法庭庭长巩学军和村委会负责人一同接待前来寻求修葺水渠的村民。经过半小多时的协商沟通,村民们满意地离开了。
多年来,水泉法庭充分发挥司法的规范和引领作用,通过巡回审判、公开宣判、以案说法、送法下乡等工作,培育辖区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提高各类社会主体学法、守法、用法能力,确保社会治理依法进行。统筹协调案件审理与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在及时公正地处理好每一起案件的同时,积极创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成效,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基本建立,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运行良好,防止了矛盾纠纷向外传导、向上溢出,培育了社会有机体对矛盾纠纷的自愈能力,确保人民法庭职能作用得到全面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