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法院
守护黄河之滨 筑牢生态屏障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近年来,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立足环资审判“甘肃模式”基层法院职能定位,准确把握黄河流域司法审判新任务、新要求,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形成以环资审判业务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以审判调研、沟通协调、宣传引导等延伸工作为重点的立体化审判模式,以司法手段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
记者了解到,城关区法院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依法审理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刑事案件183件,其中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100件,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64件。创新审判执行方式,秉持预防为主、修复优先的裁判理念,依法审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31件,判令受损土地资源修复,探索采用“审判+修复”的审理模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支持检察机关有效监督,实质解决“母亲河”污染问题。
城关区法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作用,形成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完善环资审判“三合一”审理模式。组建专业审判团队,选择有相关经验的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发挥“3名法官+4名人民陪审员”的7人合议庭审理模式的优势,促进环资审判公平公正。
同时,完善与生态环境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沟通衔接,努力推动环境问题多元共治,提升司法参与黄河流域治理效能。监督落实当事人承担替代性修复责任,协调自然资源部门与当事人签订《生态恢复协议书》,明确修复责任、修复标准、费用承担等。加强黄河流域各法院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全面应用移动微法院,坚持线上线下结合,畅通黄河流域立体化诉讼服务渠道。深化执行管理、网络查控、联合惩戒、司法拍卖等环节信息化建设,提升智慧执行水平。提高数据提取、管理、分析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司法大数据在黄河治理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