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法院“十一项举措”推进新时代司法品牌建设

发布时间:2022-07-05 17:44:22     来源:法治甘肃网

打造“马锡五审判方式”升级版

——庆阳法院“十一项举措”推进新时代司法品牌建设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马志国

庆阳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发源地,“坐堂问案”到“深入群众”,从“机械办案”到“案结事了”,一直以来,庆阳法院一直坚持学习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致力于让“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今年以来,为积极推动“马锡五审判方式”理念价值和精神内涵深度融入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更好彰显“马锡五审判方式”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实践特色,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庆阳市两级法院以建立“马锡五审判方式”工作室、建设特色功能法庭、设立“巡回审判点”、建设“马锡五审判方式”文化主题区、储备“社会法官”人力资源库、落实能动司法机制、强化执行和解调解措施、落实“四访”工作机制、落实司法保护措施、提供多元在线服务、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十一项举措”为抓手,推进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庆阳司法品牌建设。

打造庆阳法院“特色品牌”

作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发源地,庆阳法院建立“马锡五审判方式”工作室,作为集中展示新时代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重要载体和窗口,成为新时代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阵地建设、机制运行、模式创新、举措落实、理论研究等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建设特色功能法庭,落实“五就地”办案方式,发挥庆阳“窑洞法庭”“集市法庭”“车载法庭”“田间法庭”“景区法庭”等特色功能法庭作用。优化“果园法庭”,制定涉苹果等农产品交易示范合同文本,通过各法院信息平台对外公布。

同时,在各县区法院选定一个基层法庭挂牌设立“巡回审判点”,市中级法院配备两台“马锡五审判方式”车载移动数字法庭,实行流动巡回审判,搭建起有利于纠纷解决、方便群众诉讼、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建设“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法院文化

庆阳市两级法院在机关门前或院落创建形成集法治宣传、文化建设、法律服务于一体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司法文化主题区,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等有益做法,开展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常用法律知识解答,为群众提供零距离司法服务。

制定辅助审判的“社会法官”选聘方案,从各领域选聘政治素质高、诚实守信、热心公益、社会威信高的群众担任“社会法官”,建成“社会法官”人力资源库,协同开展审判执行工作,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

强化“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审判模式

落实能动司法机制,坚持民事审判调在判前,探索宣判前向当事人口头或书面告知调解建议的工作机制;刑事审判坚持能宽则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对自诉案件、民间矛盾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的和解调解力度,并将工作落实情况形成书面材料送“马锡五审判方式”工作室。行政审判坚持双向沟通,鼓励行政机关和相对人选择和解调解方式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防止一驳了之形成的循环诉讼和程序空转。

强化执行和解调解措施,设立以村、社区为单元的执行网格,聘请执行和解调解网格员,发挥获取线索、通报信息、协助执行、参与和解调解等作用,构建起群众广泛参与支持的执行联系机制。

落实“四访”工作机制,变“上访”为“下访”、变“接访”为“出访”、变“群访”为“访群”、变“缠访”为“息访”,对长期缠访、闹访的当事人,积极主动衔接,靠前工作,辨法析理。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庆阳法院落实司法保护措施,充分利用涉民生案件快立、快审、快执“绿色通道”,加大特殊困难人群诉讼费缓、减、免工作力度,服务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注重对老、妇、幼等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

为提供多元在线服务,在庆阳法院网建立线上对话解答、留言回复、跟踪回访、满意测评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热线服务网页窗口。适时设立线上“马锡五审判方式”调解室,聘请律师、专家学者、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入驻,通过音视频方式提供法律咨询和在线调解等诉讼服务。提供全流程数字网络服务,方便群众诉讼。

同时,建立互联互通机制,拓宽与政府部门对接途径,加大与行业协会、调解组织等多元解纷主体衔接;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四大平台互联互通机制,构建起大调解工作格局。建立数据融合的大调解平台,通过在线方式整合各种解纷力量,构建起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联通机制,实现资源数据共享融通和不同解纷机制衔接转换,建设新时代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法院升级版。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