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减刑假释案件办理阳光透明
——省高院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平台运行纪实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建成覆盖全省的减刑假释网上办案平台,不仅使法院、检察院和监狱之间的远距离视频开庭成为可能,而且可以让群众通过网络直接观看案件审理过程……省高级人民法院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平台建设运行以来,做到了审判机关、刑罚执行机关与检察机关的互联互通,实现办案部门全覆盖、办理案件全覆盖、办案人员全覆盖、案件数据全覆盖,进一步严格规范了减刑假释案件的办理流程,增加了减刑假释案件办理的公开透明度,极大提高了减刑假释案件的办理质效。
以信息化为载体
实现案件办理全网流转
信息化平台建设,能为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带来哪些质的变化?
记者采访了解到,信息化办案平台联通监狱、法院、检察院三部门的办案系统。监狱对罪犯的考核奖惩、认罪悔罪等情况实行网上录入,通过平台将罪犯的减刑假释建议书、案件原生效判决裁定以及罪犯在监狱内的表现和计分考核情况等案件材料发送给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检察院通过信息化办案平台对罪犯前期改造及监狱报请减刑假释情况进行监督,并在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时,通过网络提出检察意见或者以视频方式参加庭审,实现全程动态跟踪和实时监督;法院接收案件全部以电子数据形式通过网络传输,无需再移送纸质卷宗材料,减刑假释案件的立案、分案、阅卷、审查、文书起草及审签等活动全部在网上进行,开庭审理可以采用视频方式进行,并实现网上同步直播,法律文书一律加盖电子签章并通过网上流转送达。
监狱网上申请、法院网上审理、检察院网上监督,通过网络实现文书、材料等同步送达,既节省时间和人力,又避免案卷材料在运送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实现网上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和协同办案,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办案效率。
以智能化为支撑
实现案件办理严格规范
案件办理过程中,信息化办案平台可预设文书模板,根据案件类型自动匹配文书模板,将案件信息中的罪犯信息、判决信息以及减刑情况等信息智能提取到文书模板中,自动生成审理报告、笔录以及减刑、假释裁定书等文书,通过在线核稿、排版及审签,加盖电子签名,线上集中盖章等电子化操作完成案件办理,并根据预设的卷宗目录,自动归档生成电子卷宗,构建全流程智能化支撑。
信息化办案平台具有法律条文自动推送、同类案件处理提示、阶段节点提醒防控等功能,有助于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确保办案标准统一、裁判尺度统一,防止在减刑假释环节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
与此同时,信息化办案平台对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电子存档和监管,案件办理“全程留痕”,通过对办案节点进行动态、精准管控,严格规范案件办理程序,避免人为干预影响,还可对相关节点追溯回查,确保案件结果公平公正,进一步提升案件办理的规范化水平。
“疫情期间,通过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平台进行视频庭审,减少了人员接触,确保案件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为法官顺利办案提供了保障。”省高院法官刘永生说。
以网络化为平台
实现案件办理阳光透明
信息化办案平台同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以及全国法院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信息网实现无缝对接和信息共享,扩大公开信息的来源和信息量,所有依法应予公开的信息均可实现自动抓取、实时公开,减刑假释案件立案公示、开庭公告和文书上网等均实现了网络化运行,文书内容均可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看,支持多种公开途径,能够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平台的远程视频庭审功能,不仅使法院、检察院和监狱之间的远距离视频开庭成为可能,还可以对减刑假释案件的庭审过程进行网上直播,让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网络直接观看案件审理过程,确保减刑假释案件在阳光下进行审理,使减刑假释案件办理的每一步都公开透明。
记者了解到,自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平台建成以来,全省各级法院减刑假释法官合计登录次数达30余万人次,累计完成线上办案12万余件,案件平均办理天数缩短到22天,缩短办理审结期限25%以上。
同时,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平台极大地减轻办案法官的负担,依赖数据协同平台实现法、检、监三方数据的互联互通,三方共享数据包共计9万余个,文书材料93.5万余份,减少了法院、检察院、监狱对共性数据的重复录入。各方信息传递、材料获取都在线上完成,减少法官的事务性工作,节约了审判资源,方便了各方参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让案件审理实质化,推动司法流程更加公开透明。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