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马锡五式”人民法庭
——甘州法院在西郊法庭先行先试破解案多人少难题
今年以来,甘州区人民法院把推动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作为破解案多人少难题、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支点,提出“围绕一个中心,强化四个导向,建立七个机制”的人民法庭发展思路,在西郊法庭先行先试,着力打造新时代“马锡五式”人民法庭。
简化诉讼手续、不拘泥形式、调判结合……西郊法庭在弘扬马锡五司法精神的基础上,努力为“马锡五审判方式”注入新时代法治元素。
软硬件并重 打造便民利民“服务站”
“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司法服务,我们就努力提供什么样的司法服务。”2月28日,在西郊法庭诉讼服务站建设推进现场会上,甘州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宏荣说。
参照甘州区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西郊法庭建成全省首家基层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站,推动基层法庭案件诉非分离、繁简分流,诉讼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
“现在打官司真是太方便了,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立案,还通知我到时候在家用手机参加调解。”2月28日下午,甘州区明永镇村民张某成为首个在诉讼服务站完成立案的诉讼群众。
为了最大程度方便群众诉讼,在诉讼服务站内,整合设立诉讼服务窗口3个,整合登记立案、跨域立案、分调裁审、司法确认、财产保全、交费送达等11项功能,配备自助立案、网上立案、诉状生成、案件信息查询等自助设备和各类自助便民设施,基层法庭诉讼服务站成为贴近群众、司法便民的“袖珍版”诉讼服务中心。
“通过诉前、审前调解分流过滤,剩下的复杂案件就能办更加精细。”西郊法庭法官杨学林说。
“互联网+”诉讼模式不仅更加减轻群众诉累,还促进了司法活动更加全面地接受广大人民的监督。西郊法庭不断加强人民法庭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在实现基层人民法庭科技法庭全覆盖的基础上,建设音视频调解室、互联网法庭,全面实现线上、线下立案、网上缴退费、跨域立案、网上开庭、在线调解以及其他在线服务,为“马锡五审判方式”注入了新时代元素。
点线面结合 织密高效快捷“解纷网”
今年年初,一起因耕地浇水引发的侵权案件让“堂叔侄”成了“原被告”,在法庭调解室里各不相让。特邀调解员冶好俊调解经验丰富,退休前他曾在乡镇司法所工作十余年,他邀请了与双方都有亲属关系的社长参与调解,最终双方各退一步,高高兴兴拿了调解书,案子结了、矛盾解了、关系也好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以“德治”化解矛盾的作用充分彰显。
今年以来,西郊法庭积极推动多元解纷体系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网上延伸、向重点行业领域延伸,立预防在先、分层递进、专群结合、衔接配套、全面覆盖、线上线下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创新建立“一村一法官”“一企一法官”包联机制和法庭与辖区党委政府、行业协会、农业农村管理部门“五联”机制,基层法庭主动开展进村进企活动32场次,对9件矛盾纠纷通过提前介入机制前段化解,解答涉法涉诉问题180余条。同时,聚焦基层矛盾纠纷高发地和群体,深入分析矛盾纠纷成因特点,设立9个巡回审判点,将法院定分止争触角精准延伸到纠纷产生的诉争源头。
为了缩短分调裁审时间线,西郊法庭完善基层人民法庭“三次分流”机制,推动矛盾纠纷由基层法庭向辖区乡镇综治中心直接分流、网上司法确认,全力压缩诉调对接时间成本。同时,建立基层法庭审前调解机制,为涉民生、涉金融、涉制种产业和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案件立审执开通绿色通道,平均办案周期仅为21天。建立由1名执行法官+1名执行辅助人员组成的驻庭执行小组,对法庭辖区范围内事实清楚、标的额较小的执行案件开展执行,形成“简案迅速执结、难案集中攻坚、网格信息共享”的执行工作新模式。为辖区乡镇综治中心配备音视频在线调解终端,西郊法庭指导辖区各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全面对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实现人民调解、委托调解、委派调解在线运行。
府院庭联动 画好基层社会治理“同心圆”
今年以来,西郊法庭法官的桌上多了一本联系日志,记载着同乡镇党委、综治中心、制种行业协会的沟通情况和参与信访案件化解情况。
甘州区国道312线三产融合片区党委与西郊法庭仅一路之隔,在一起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纠纷中,几十户农户情绪激动,西郊法庭立即启动矛盾纠纷提前介入机制,副庭长索国雄现场对相关法律法规做了解释,与调解员一起做工作,历时5个小时将矛盾成功化解。这是今年以来西郊法庭主动介入化解的第5起矛盾纠纷。
西郊法庭每季度向相关乡镇党委政府编制发送《涉诉情况通报》,对各乡镇诉讼案件情况、重点案件、风险预警、涉诉信访进行分析,并对办案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无讼村”创建。法庭工作逐步由“坐堂问案”向“法治引领”延伸。
在乌江镇东湖村村委会,西郊法庭一起涉金融案件巡回审理,不仅有闻讯前来旁听的村民,还有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和部分被邀请来的贷款农户,庭审结束后,法官现场向旁听人员解释了相关法律知识和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不少农户现场与银行工作人员主动沟通还款事宜。
西郊法庭延伸审判职能,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进一步提升服务治理实效,将参与社会治理的“软任务”变成了“硬框框”,推动法庭职能从“办案为主”向“办案和参与基层治理并重”转变,靠前服务,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难,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不断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首席记者何明霞 通讯员管云龙)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