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没有简单‘一冻了之’,而是给了我们喘息的机会。现在不仅还清了欠款,订单量比去年还多了三成!”近日,谈起两当县法院的善意执行工作,当地某矿业公司负责人施某言语间满是感激。这家一度因资金周转陷入困境的企业,在法院的柔性司法举措下重获生机。
近年来,两当县法院始终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针对本地企业的行业特性与经营困境精准施策,在保障胜诉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为困境企业留足“造血时间”,用一个个可感可触的执行案例,勾勒出法治护航县域经济发展生动图景。
柔性破冰:为企业留足“造血时间”
2024年初,两当县法院收到申请执行人张某的强制执行申请,要求某矿业公司偿还102.8万元借款本息。这笔债务源于2021年的一笔借贷,虽经调解达成还款协议,但企业受矿产市场价格波动、资金回笼滞后等影响,未能按期履行。
执行法官第一时间启动网络查控,发现企业名下并无可用银行存款。张某急切请求查封并拍卖企业的采矿权以实现债权。
“采矿权是矿业公司的‘生命线’。”承办法官研判认为,若简单采取“一拍了之”的方式,企业将彻底停产,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法官没有立即采取强制措施,而是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发现这家企业矿产资源储量可观,且已与外地客商达成长期供货意向,只需三个月就能恢复现金流。
法官一方面向张某释明强制拍卖的周期风险与企业实情,另一方面与企业负责人施某反复沟通,协助梳理应收账款。经过多轮协调,双方最终达成延期履行协议。法院同步建立“周跟进、月核查”机制,动态跟踪企业经营。
三个月后,企业凭借新签订单获得预付款,主动将109万元执行款全额转入法院账户。如今,该企业运营健康,还新增了5个本地就业岗位。
精准纾困:工伤纠纷中的“共赢解法”
“拿到第一笔赔偿款,家里的难关总算挺过去了。”申请执行人姚某某的女儿在领取10万元案款时红了眼眶。此前,姚某某在某矿业公司务工时因工伤致残后不幸离世,仲裁裁决企业支付57万余元赔偿。企业因经营困难未履行,家属遂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法官核查发现,企业账户已被其他法院冻结,若强制处置资产,不仅赔偿难以足额实现,企业也将停产,40多名员工面临失业。
一边是悲痛的家庭,一边是濒危的企业,如何平衡成为关键。
法官启动“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一方面安抚家属情绪,说明执行难点;另一方面与企业法定代表人深入座谈,分析其法律义务与发展潜力。经过5个小时的持续沟通,双方达成和解:企业分期支付50万元,首笔10万元次日到账,剩余分四年付清,家属自愿放弃其他诉求。
为确保履行,法院联合人社部门建立监管台账,每季度核查付款情况。目前企业已按时支付两期赔款,并借助政策扶持完成技改,生产效率提升20%。
近年来,两当县法院在涉企案件工作中逐步形成“三个优先”工作法:优先采用和解分期、以物抵债等柔性措施;优先保障企业核心生产资料;优先联动职能部门助企纾困。执行法官坚决摒弃“一刀切”,对暂时困难但有前景的企业,灵活运用“活封活扣”“信用修复”等举措;对恶意逃债的,则果断采取惩戒,维护市场秩序。
“执行不是简单地‘拿钱了事’,更要算好‘发展账’‘民生账’。”两当法院执行局负责人表示。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曹治)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