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威市两级法院以“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案案都是试金石”为遵循,聚焦企业发展痛点堵点,从优化诉讼服务、保护合法权益、善意灵活执行、防范化解风险四大维度精准发力,将司法服务深度融入企业发展全流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司法实效,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动能。
“以前处理合同纠纷要跑好几趟法院,现在通过‘绿色专窗’提交材料,工作人员当天就对接调解,线上就能完成大部分流程,企业省时又省力。”谈及法院的诉讼服务升级,当地一家中小微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这一变化,源于武威市两级法院在优化诉服上打出的“利企便民拳”:针对买卖合同、承揽合同等涉企纠纷,开通“绿色专窗”并落实“一优四快两提示”制度,适宜调解的优先引导化解,需审理的则“快立、快保、快审、快执”,同步推行“要素式审判”压缩办案周期;依托智慧法院建设,制作《在线诉讼工作指引》、创新“三色告知单”,上线“网上立案流程一码通”,电子送达、在线庭审广泛应用,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联合公安、司法、工商联等单位,组建金融纠纷、证券期货纠纷等专业调解工作室,配备59名特邀调解员,推行“法庭+司法所”联合调解模式,让涉企纠纷化解效率显著提升。
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上,武威市两级法院的“护企法治拳”既守牢公平底线,又为企业留足发展空间。面对不同需求,法院优化破产保护机制:对“僵尸企业”依法高效出清,释放市场资源;对有挽救价值的困境企业,积极引导通过破产重整、预重整重获生机,去年以来已协调税务、市监等部门解决多起企业资产处置、信用修复难题。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法院严格落实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某公司侵害商标权纠纷二审案件中,依法提高判赔数额,鲜明传递“保护创新就是保护发展”的导向。府院联动更显成效,法院连续5年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实现涉企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100%出庭应诉。
“执行不是简单‘查封冻结’,法院帮我们协调还息转贷,用‘活封’方式保住生产设备,让企业能正常运转,这份司法温度太关键了。”一家遭遇资金困境的制造业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武威市两级法院善意执行的成效。
为减少执行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法院打出“助企纾困拳”:灵活运用“放水养鱼”策略,在强化监管前提下采取“活封”“活扣”、暂缓财产处置等措施;推行“预失信通知”制度,对积极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的失信企业,及时屏蔽失信信息、缩短失信时限,助力企业重返市场。数据显示,去年至今,全市法院已为715家企业屏蔽失信信息,帮助692家企业修复信用;同时探索“执破融合”机制,破产法官提前介入符合“执转破”条件的案件,鼓励庭外重组,推动多家企业实现“涅槃重生”。
风险防范端口前移,是武威市两级法院“惠企预警拳”的重要思路。依托辖区7个工业园区,法院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访企送法”活动,聚焦企业管理、劳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等痛点,通过面对面答疑、以案释法等形式提供精准服务,去年至今已走访企业655余家,帮办解纷、普法等实事121件;从“就案办案”转向“产业护航”,去年以来制发61条司法建议,其中27条靶向金融机构,更推动建立“企业+保险+农户”风险共担体系,为行业发展筑牢“防火墙”。此外,法院定期邀请人大代表、企业家、媒体等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涉知识产权、执行、合同纠纷等领域的7个典型案例,以案例明规则、强预期,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