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法院:先行调解化解百户椒农愁盼

发布时间:2025-09-24 11:10:23     来源:法治甘肃网

  九月丰收季,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某村的辣椒田本该采收繁忙,百余户椒农却犯了愁:此前与外地客商李某签订订单种植合同,因合同未明确辣椒产量、收购价等关键条款,双方争执不下,熟透的辣椒面临“烂在地里”的风险。危急时刻,凉州区人民法院永昌法庭启动先行调解机制,联动多部门,数日便促成双方达成一致,让椒农顺利拿到货款,化解了这场牵涉百户家庭的“辣椒风波”。

  纠纷源于今年3月。外地客商李某带着《辣椒订单种植收购合同》进村,承诺提供种苗、按市场价回收,签约即预付5000元“种苗定金”,还口头保证种苗保底亩产6000斤、收购价不低于1元/斤。实惠条件打动了村民,张某等百余户农户两天内陆续签约,翻地施肥、精心照料,盼着秋收增收。可到了采收季,辣椒亩产远未达标、品质参差不齐,村民们才发现合同中亩产标准、收购价规则、品质认定等均为空白,双方彻底闹僵。

  “种苗问题致减产,得按口头价收!”“是你们管理不当,价格得降!”争执中,辣椒日渐成熟,再不采收将大幅贬值。百余户村民无奈走进永昌法庭,起诉要求李某支付回收款。受理当天,法庭干警直奔辣椒地,看着挂满枝头的辣椒,主办法官当即决定:“先行调解,开辟绿色通道,抢时间保收成!”征得双方同意后,案件委托驻庭特邀调解员,在法官指导下推进,为收购抢出“黄金保鲜期”。

  调解初期,百余户村民种植面积、成本、收成各异,诉求零散。特邀调解员拿出“要素式诉状”模板:“按表格填清楚种了几亩、花了多少肥钱、收了多少斤,问题一眼明了。”村民们围着表格核对,翻找施肥记录,仅一天就固定所有关键数据,锁定“产量不达标”“收购价谈不拢”两大焦点。

  永昌法庭迅速联动镇政府、区农业农村局种子大队、村委会组建“解纷专班”:法庭释法说理,镇政府协调仓储运输,种子大队核查减产原因,村委会稳情绪。双方互不相让时,法官与调解员“背对背”沟通:对村民点明“口头承诺难举证,诉讼耗到辣椒烂”;对李某明确“若种苗有问题,可能面临罚款、吊销许可证”。

  李某态度缓和后,种子大队结合市场价与农户成本,提出“高于市场价20%收购”,李某认可并安排收购。村干部挨家算明细账:“一亩多挣几百元,还能当场拿钱!”村民们纷纷同意。9月9日,收购货车停在田间,李某团队逐户称重、当场结算,村民们握着货款激动地说:“多亏你们,不然辛苦全白费!”李某也松了口气,避免了行政处罚。

  “涉农纠纷要‘解个案’更要‘建机制’。”永昌法庭负责人表示,此次“政法联动+先行调解”模式,不仅化解了百户愁盼,更形成订单农业纠纷化解“永昌经验”。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