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万元工程款有着落了
——民勤法院啃下一起“骨头案”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账……我认。”近日,在监狱“云”调解室里,盯着眼前泛黄却条理分明的账单和一沓证人笔录,服刑人员蓝某某沉默半晌后吐出三个字。这简单的回应,让拖了10年的300余万元工程款纠纷终于有了了结——民勤县法院法官用三招破局,啃下了这起证据缺、沟通难、积怨深的“骨头案”。
事情追溯到2014年,贾某某从蓝某某手里接下社区建设工程,工程完工后,300多万元尾款却成了糊涂账。十年间,贾某某跑断腿讨薪,甚至找过信访部门。无奈之下,把正在监狱服刑的蓝某某告到了法院。可案子刚受理,法官就犯了难:当年的工程现场负责人——最关键的证人已经过世,账目乱得像团麻,不少证据早没了踪影。蓝某某在监狱里一口咬定不欠钱,隔着高墙沟通全靠“云连线”,贾某某被拖了10年。
“不能让案子卡成死局。”民勤县法院民事审判庭开了法官联席会议“会诊”,定下三招破局。先破“沟通壁”——法官一头对接监狱狱政科,一头请当地法院给技术支持,硬生生打通了跨地域的“云庭审”通道,让原被告能隔着屏幕对上话。再补“证据链”——法官带着书记员扎进旧档案堆,陪贾某某对着泛黄的账单逐项“云核对”,还跑了三趟当年的工程现场,找见几个还住在附近的老工人做笔录,把零散的“碎片”一点点拼出事实全貌。最后拆“对抗墙”——法官搞起“背对背”调解,跟蓝某某算法律账:“这些证据串起来,真判下来可不是认不认的事”。同时,又跟贾某某说情理:“拖下去对谁都耗不起,能拿回钱才是实在的”。五轮沟通磨合下来,双方的火气渐渐消了。
近日,当整理好的证据通过邮寄送到蓝某某手上,他终于松了口。双方在“云”上签调解协议时,贾某某按红手印的手都在抖——十年讨薪路,总算走到了头。
正如承办法官在手记中所写:“当原告贾某某颤抖着在调解协议上按下红手印时,我们深知,这不仅是一份协议的签订,更是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深切期盼。”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