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的一个清晨,武威市凉州区双城人民法庭的玻璃门刚推开,一位老人就攥着借条走了进来:“听说在镇上法庭就能立案?”半小时后,他握着回执单感慨:“原以为得跑几十公里去市区,没想到这么方便!”这一幕,是凉州区人民法院14个人民法庭的日常,也是该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123456”工作模式赋能基层司法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作为基层治理的“司法锚点”,14个人民法庭扛起全院55%的审判执行任务,从田间地头的农资纠纷到街头巷尾的邻里矛盾,从商事合同争议到婚姻家庭调解,桩桩件件连着民生。这份扎实工作为凉州区法院赢得了多项荣誉:“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度全国司法审判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官方新媒体账号获评全省法院新闻舆论工作优秀账号,双城人民法庭更是荣获“全省法院先进集体”,成为“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的标杆。
14个法庭挑大梁
55%任务里的民生智慧
“法庭建在群众家门口,就得把担子扛起来。”凉州区法院以差异化管理让14个法庭各展所长:黄羊、武南、高坝3个案件量较大的法庭建立繁简分流机制,速裁团队集中办理简单案件, 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15天;10个法庭实施审执分离,专人负责审判与执行环节,执行到位率提升12%;4个案件量较少的法庭保持审执一体模式,由庭长统筹推进,案件流转效率提高近两成。三种模式不搞“一刀切”,让司法资源精准匹配群众需求。
数字赋能让服务更“接地气”。法院通过深化数字法庭建设,14个法庭全部实现就地立案、跨域立案、远程视频调解全覆盖,群众无须奔波城区,材料当场审核;线上服务“不打烊”,立案申请、证据提交、进度查询均可指尖完成。这份便捷背后,是队伍建设的坚实支撑——法院每月组织“法庭课堂”,邀请农业专家、资深调解员授课,全年培训200余人次,让干警既熟法律条文,又懂乡土人情。
“123456”模式作骨架 闭环管理提质效
法庭高效运转的核心,是“123456”工作模式的深度落地:紧扣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一条主线,推行“线上+线下”双线并行办案模式,完善“政+法+企”三方联动工作机制,紧扣“调、立、审、执”四个办案环节,落实周调度、月通报、季评比、半年考核管理措施,发动法官调解、人民调解、特邀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六方力量。
每周调度会上,14个法庭通过视频连线汇总进展——哪个案子卡壳、哪类纠纷高发,当场梳理解决;月底通报栏前,各法庭的结案率、调解率一目了然,倒逼比学赶超。一次调度中,某法庭提出“涉农案件调解效率待提升”,两天后就联合镇农经站在村头开了3场现场调解会,8起纠纷当场化解。这种“发现问题—快速响应—高效解决”的闭环,让司法服务既规范又灵活。
枫桥底色绘日常
铁军护航显担当
“能调就不判,就地解决不跑路”,是14个法庭践行“枫桥经验”的准则。田埂上的调解、屋檐下的普法、炕头边的释法,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常态。而这背后,是一支司法铁军的担当——法院通过加强培训、强化教育、严格监督等方式,不断提升干警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作风建设。8名干警获评“全省法院办案能手”,12人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双城人民法庭更是以“零投诉”“高结案率”成为全省先进典型。
暮色中,武南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窗口的灯光还亮着。法官整理着当天的就地立案材料,窗外传来群众释怀的笑声——刚调解完纠纷的老人,正挥手道别。14个法庭、55%的任务量、“123456”模式的每个环节,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当司法扎根基层、队伍贴近群众,公平正义就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每一个角落。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