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佘文俊 葛超)近日,甘州区法院通过创新执行举措,成功化解一起标的额达1.6亿元的金融案件。面对债务人无力偿债的困境,法院主动作为,通过精准查控资产、多轮协调调解,最终以“以物抵债+盘活租赁”的方式,以市场化手段实现抵债资产高效利用,有力维护了金融秩序,为辖区经济稳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锁定核心资产打破僵局
2016年,张掖某商务公司为满足生产经营需求,曾向金融机构借款1.4亿元。然而,借款到期后,债务人却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借款本息。之后,金融机构遂将该公司诉至甘州区法院。经审理,法院依法判决债务人偿还借款本息约1.6亿元,但判决期满,债务人仍未能履行相关法律义务,案件进入执行程序。考虑到该案涉案标的大,关乎辖区金融稳定和地方经济发展,甘州区法院迅速组建专项执行小组,第一时间通过线上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全面筛查债务人的银行存款、证券、车辆等财产。同时,线下深入债务人企业及关联产业、不动产登记中心、土地管理部门等,详细摸排核实债务人名下不动产的状态、运营情况及潜在纠纷。经调查发现,债务人虽无足够资金偿还债务,但其名下抵押的某大型不动产可供执行,这成为该案执行的关键突破口。
法院智慧执行双线突破
明确可执行资产后,执行法官立即行动,多次组织金融机构与债务人进行调解。然而,双方在抵押物价值认定、还款方式等核心问题上分歧巨大,调解工作屡次陷入僵局。为打破困境,执行法官双管齐下,一方面,委托专业机构对抵押物进行严格评估,并深入市场调研,确保价值认定准确、公平、权威;另一方面,耐心向双方分析案件形势、强制执行后果,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弥合分歧。经过多次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先对抵押物启动评估拍卖程序,若流拍则由金融机构接受该抵押物“以物抵债”。然而,受市场行情波动、抵押物特殊等因素影响,该抵押物在历经2次拍卖后均流拍。为最大限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法院适时调整执行策略,积极促成双方沟通协商,最终促使双方接受“以物抵债”方案,并让金融机构顺利接收资产,案件执行取得关键突破。
法官巧手盘活亿元资产
案件虽实现“以物抵债”,但执行法官并未止步。执行法官深知,价值巨大的实体资产若闲置,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风险仍无法有效化解,执行工作的社会效果也难以充分体现,于是执行法官决定主动延伸执行链条,着力破解债权变现难题。鉴于该抵押物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商业氛围浓厚、租赁价值较高,执行法官果断转变思路,将工作重心转向资产盘活。在此过程中,执行法官积极充当“桥梁”,不仅深入市场调研,全面了解该地段商业租赁需求和行情,而且主动协助金融机构筛选、接触潜在优质租户。同时,还积极参与租赁谈判,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协调解决租赁过程中涉及的产权衔接、配套设施移交等问题,全力平衡双方利益诉求。在法院的全力推动下,最终,金融机构与一优质租户顺利签订五年期租赁协议,并约定租户按市场价格分期支付租金,逐步偿还银行的债权。
甘州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举措不仅使金融机构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有效降低了不良资产的风险,保障了金融机构的债权实现,又降低了对债务人企业经营的过度冲击,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实现了多方共赢。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