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心头 一一灵台县法院什字法庭“一村一法官”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25-07-15 15:38:16     来源:法治甘肃网

  “王支书,老李家兄弟俩的宅基地纠纷再有没有找村上?村上和外地客商的土地承包合同签了没?”6月27日一大早,灵台县人民法院什字法庭庭长卫新亮来到村部,就一起农村土地历史遗留纠纷问题进行回访,有效防止案件回流,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wAqEY配图)从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心头(42120377)-20250715154001

6月27日,什字法庭法官深入田间地头普法律话发展。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摄

  “一村一法官”是人民法院畅通司法服务的“心”通道,是建立起法院与村委干部、群众之间的良好沟通机制和互动模式。今年以来,灵台法院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依托“一法庭一特色”建设思路,打造“每周进一村”活动,为建设法治乡村、和谐乡村贡献法治力量。

法庭“搬”到农家院 调解书送进百姓家

  近日,灵台县法院什字法庭受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由于原告借款时没打借条,被告只在微信聊天中承诺还款,但一直推托、躲避原告。原告在多次讨债之后,向法院提起诉讼。案件受理后,什字法庭工作人员多方打听被告下落,在得知被告在外务工已回家,什字法庭辖区群众主要以务农、务工为生,尤其在农忙时节,当事人更是难以到法庭正常开庭,为此什字法庭将法庭“搬”到农家院,席地而设的法庭吸引了左邻右舍前来旁听。在为群众解决矛盾的同时,也为镇村干部和群众带来一场“沉浸式”普法课堂。

  “小案子里有大道理,我们也从中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谈起自己的旁听感受,村干部李某深有体会。

  让法官“多走动”,让群众“少跑腿”。对于农村多发土地承包、婚约彩礼及相邻纠纷等案件,什字法庭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以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为目标,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搬到群众房前屋后。群众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什字法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因地制宜、因案施策,为当事人量身定制“农忙法庭”“云上法庭”等特色司法服务,使得群众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乡贤乡音润心田 法言法语定方圆

  3月18日,什字法庭成功化解一起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纠纷,有力促进集体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邻里和谐。

  据了解,原告张某与被告王某甲、王某乙系同村村民,因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双方积怨深久。原告张某也曾向相关部门反映其土地问题,均未得到妥善解决。张某遂向法庭提起诉讼,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考虑到原被告双方系同村村民,案件背后是多年的邻里关系,便邀请村里3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与3名熟悉土地背景的村民代表,不偏不倚耐心解释,把“法言法语”转化为“乡音土话”,将其中利弊用最朴实的方式讲明白,最终被告从一开始的对抗抵触到最终的主动当场履行,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对法院的调解方式给予充分认可。

  “群众的感情最朴素,我们只要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就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什字法庭庭长卫新亮坦言,再难的事,跑一趟解决不了,就多跑几趟。

  今年以来,什字法庭通过灵活的“送法上门”模式实现结案率100%的硬核担当,到田间地头的温情调解,到多元解纷的基层实践,什字法庭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匠心守护公正。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