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的是矛盾纠纷,解的是百姓心结。近日,在甘谷县法院六峰法庭的调解室里,连续三天调解化解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
女方父母拍着桌子怒吼:“彩礼一分不能退,我女儿跟了他三年,青春怎么算?”
男方亲属举着转账记录针锋相对:“转账记录全在这儿,法院判多少我们认,但必须退。”
据了解,男方和女方结婚三年后分手,男方要求全部返还彩礼及“三金”,女方则主张部分款项已用于共同生活支出,且自己付出青春情感,拒绝全额退还。
调解刚开始十分钟,双方就因一句“骗婚”的指责险些爆发肢体冲突,法警不得不进场维持秩序。面对情绪失控的当事人,法官果断采取“背对背”的调解策略。
法官把双方安排在不同调解室,带着书记员像陀螺般在两间屋子轮转,倾听双方诉求,将双方争议的焦点引导到对婚约财产的法律认定上来。
“这笔520元备注‘生日礼物’,法律上属于赠与;但这笔金额明确写‘彩礼’,就得按婚约财产处理。”法官用投影仪向男方逐笔分析了28笔转账记录。
“原来不是所有钱都能要回来。”男方听完嘀咕。
第二天,调解进入白热化阶段。女方咬定只退一半,男方坚持全额退还。
法官整理出《彩礼及共同支出明细表》,将彩礼拆解为“可退彩礼”“共同消费”“情感补偿”三部分。
第三天,法官播放了一起类似案件的庭审录像,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依法解决问题。
“咱们庄稼人结亲讲究‘三媒六证’,退亲也得‘好聚好散’是不是?”法官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支书当“和事佬”,进一步沟通协调。最终,经过6轮次的协商,法官找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既解开了“心结”又解开了“法结”,实现案结事了。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齐洪德)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