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卷档案承载司法记忆,一次次创新诠释为民初心。
6月9日至15日,兰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以“请听档案说 法槌留印记”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档案宣传周活动。活动紧扣“档案见证司法为民”主线,通过知识学习、实地参观、经验交流与制度建设4大板块,全面提升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让沉睡的卷宗焕发现代化服务新活力。
深学法规
筑牢档案管理根基
宣传周活动启动首日,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组织两级法院档案人员开展专题学习,系统研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等,聚焦诉讼档案“立审执档”全流程衔接规范、电子档案安全传输技术标准以及当事人跨域查档服务流程,通过逐条解析最高法院关于电子诉讼档案“统一管理、全程管控、安全保密”的管理原则,对诉讼文书移交时限(案件办结后3个月内)、诉讼档案保管期限(永久、长期〈60年〉和短期〈30年〉)等档案知识有了更深刻的把握。
同时,兰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每日通过公众号和OA办公软件对内对外宣传档案知识,发布诉讼档案查询指南,为当事人和内部人员提供便捷、清晰的档案查询指引,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与司法服务深度融合。
文脉寻根
司法记忆对话红色历史
6月12日,兰铁两级三院16名干警走进兰州市档案馆,围绕“筑梦现代化·奋斗兰台人”主题,开展了一场司法记忆与红色历史的深度对话。
在“兰州红色记忆”展厅,泛黄的黄河铁桥设计图纸、解放兰州战役《军鞋账》等珍贵档案,让档案人直观感受到档案守护历史的厚重力量。当看到记载案件审判历史的司法文书与城市发展档案同柜陈列时,一名资深档案员感慨:“从光绪年间的黄河舆图到如今绵延流传的司法案卷,档案串起了金城的法治脉络”。在数字化服务区,全体干警人员重点体验了“档案查询一码通办”系统,三分钟调取工龄证明的高效服务,为司法档案便民化提供了新思路。
科技赋能
探访省法院智慧档案室
在省高级人民法院档案室,兰铁两级三院档案保密人员亲身体验了省法院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纸质档案归类科学化、规范化,涉及的卷宗档案和文书资料档案都进行了科学分区、有序归置;“一案一空间”电子卷宗系统,实现从立案到归档全程无纸化;区块链存证柜,确保电子档案防篡改、可追溯,并就已归置纸质档案独创“红点标注法”用于提醒档案资料不全。
此外,负责保密机要的同志细致地讲解了保密机要工作要义。参观人员了解到,文件流转、信息传递等工作的处理,皆需遵循严格规程,执行“闭环管理”。作为法院工作人员,特别是负责保密机要文件处理工作的法院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精湛的业务技能,确保国家秘密与审判核心信息安全。参观结束后,兰铁两级三院干警还与省法院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
建章立制
转化学习成果长效运行
宣传周期间,兰铁两级三院结合此次学习参观成果,修订和完善了《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档案管理规定》《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电子诉讼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档案管理制度,推出了档案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异地查档”服务窗口,积极对接省法院跨域平台,争取年内实现全国范围内电子档案线上调取;档案室智能化改造,升级实体档案“五星级”防护,分类精细存放各类档案;打造特色司法档案,精选典型案卷永久保存,记录铁路审判发展脉络;开设公众开放日档案专线,在每季度设立档案主题开放日,邀请社会各界沉浸式体验数字化查档流程,以“档案+普法”模式推动司法公开向纵深发展。
随着档案管理新机制的全面落地,曾经沉睡在铁柜中的卷宗,正借助“异地调阅”“在线查档”等便民服务渠道,快速转化为群众手中的证明文书,切实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一卷尘封四十年的相邻纠纷判决书,到同类纠纷电子卷宗智能终端一键调取;从档案馆的厚重历史案卷,到兰铁两级法院引入智慧档案创新模式,生动展现了法院档案工作从静态保存到动态服务的深刻转型。未来,兰铁两级法院将继续以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效,以制度创新优化管理模式,推动法院档案工作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让司法记忆更好地服务于司法实践与社会民生,在新时代续写司法为民的崭新篇章。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崔志文)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