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网上立案审核,还细心附上风险提示和材料模板,这效率太赞了!”近日,小微企业主李某的由衷赞叹,生动展现了武威中院立案庭践行“如我在诉”司法理念的扎实成效。
近年来,武威中院积极探索创新,构建起“四位一体”立案体系、“三色告知单”释法机制与“3+N”调解矩阵,将司法为民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法治成果。如今,立案平均审核时间大幅压缩至1.2小时,调解成功率稳步攀升,连续三个年度群众满意度保持高位,成为司法为民的闪亮标杆。
创新机制:让立案服务“提档加速”
武威中院立案庭秉持“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宗旨,精心打造“四位一体”立案新模式。当事人既可以选择前往诉讼服务大厅“当场立”,也能通过移动微法院足不出户“网上立”;既可以利用自助终端便捷实现“自助立”,偏远地区群众还能借助跨域立案实现“就近立”。针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情况,创新推出“三色告知单”:红色标注法律依据,让当事人清楚法律规定;黄色列明补充材料,使材料准备一目了然;绿色提示办理时限,确保流程清晰透明,让释法说理更加直观易懂。
此外,该院还为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设立“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专窗”,推出“诉讼保全风险预警系统”,提供诉前风险评估、财产线索查询等“一站式”服务。通过智能导诉系统、生动的立案流程指引,让诉讼服务既有“速度”,更显“温度”。
多元解纷:画好矛盾化解“同心圆”
“本以为这场官司得打上好几个月,没想到在调解室半天就圆满解决了!”今年5月,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在“老兵调解室”内握手言和。
武威中院立案庭整合多方资源,全力打造“3+N”调解矩阵: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为核心,联合金融、家事、劳动争议等多个专业调解室,构建起覆盖广泛的“一站式”解纷网络。
面对基层调解经费短缺的难题,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司法专项补贴”机制,协调落实专项资金,为调解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创新“云端调解”模式,借助音视频系统打破地域限制,年均成功化解纠纷2000多件。2023年,武威中院成功诉前化解1亿元涉企纠纷,该案例引发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并进行专题报道,成为多元解纷的典范样本。
协同治理:构建法治建设“共同体”
武威中院积极推动“法院+综治中心”深度融合,在全市4个县级综治中心后端设立立案窗口,并派驻专业的诉讼服务团队。同时,建立“1名法官+2名调解员+N名网格员”的联动机制,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发现、分级响应、联动处置”,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武威中院还联合公安、民政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池”,整合婚姻登记、劳动仲裁等12类数据资源,实现风险预警前置。通过推广“两状”示范文本,制作通俗易懂的“三分钟普法”短视频,开展“巡回法庭进社区”活动,让法治宣传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深入人心。
精准赋能:锻造司法服务“先锋队”
针对基层法院管辖争议突出的问题,武威中院立案庭建立“三维督导”机制:通过季度通报数据“晒成绩”,激励各单位比学赶超;开展专门培训“传经验”,提升整体业务水平;进行个案指导“解难题”,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全市管辖案件量同比下降42%。创新“模拟法庭推演”“典型案例复盘”等培训模式,着力打造“学习型”立案队伍。
武威中院建立“诉服质量评估体系”,将群众满意度、案件流转效率等关键指标纳入考核,以严格的考核机制倒逼服务质量提升。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司法为民理念深深扎根于干警心中,转化为干警的自觉行动。
从立案窗口的暖心微笑服务,到调解室里的耐心倾听;从指尖上的智慧法院,到基层一线的法治实践,武威中院立案庭始终怀着“如我在诉”的同理心,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