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于庭长,我闹心几个月的纠纷终于解决了。”近日,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于子丽的手机里弹出一条当事人发来的感谢短信,她看了看窗外灿烂的阳光,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今年以来,凉州区法院民二庭第二审判团队,以民法典为民生保障基石,汇集法官群体的专业智慧与司法热忱,凭借敢创新、能攻坚的激情,聚焦当地多发且群众闹心的装修纠纷,创新运用“现场勘验+柔性司法”模式,将法律条文化作平息纠纷的司法“标尺”,践行司法为民初心,守护百姓安居乐业。
现场勘验,让公平正义“看得见”
“装修纠纷的关键在现场,必须把‘坐堂问案’变成‘实地问诊’。”民二庭第二团队负责人于子丽一语道破装修案件审理的核心。团队将现场勘验作为处理装修纠纷的必经程序,以专业视角和严谨态度,让证据“说话”。
今年初,业主小李的新房装修完工后,墙面色差明显,地板缝隙过大。装修公司坚称施工符合标准,双方争执不下。团队迅速组织双方当事人和专业质检人员前往现场,对照民法典承揽合同条款,运用检测设备测量数据、比对装修材料,最终认定装修公司存在未按合同约定使用材料、施工工艺不达标等问题。在铁证面前,装修公司主动承担返工和赔偿责任。
据了解,2024年以来,在团队办理的151件装修纠纷案件中,94件通过现场勘验化解,平均结案周期缩短22天,实现零上诉、零执行。
柔性司法,让纠纷化解“有速度”
“装修纠纷拖不得,拖久了伤和气、损利益。”秉持这一理念,团队创新推行“背对背调解法”,用柔性司法化解矛盾。
今年3月,餐厅老板老张因装修尾款与施工方对簿公堂。施工方索要欠款,老张却以厨房排水不畅、墙面掉皮为由拒付。团队分别与双方沟通,耐心倾听老张的诉求,细致为施工方分析僵持的利弊,并邀请专业人员评估。依据民法典合同履行相关规定,提出施工方维修、老张付款的调解方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
数据显示,2024年,团队75%的案件以调解撤诉结案,上诉率仅2%,执行率低于全院均值15个百分点。其中,火锅店老板赵某与好友汪某因3.7万元增项款纠纷,法官梳理聊天记录、比对行业惯例,依据合同变更条款提出“酌定增项款+驳回质量反诉”方案,既维护了公平,又保住了双方10年的交情。
创新机制,让司法为民“有温度”
“不能只盯着个案,更要从机制上破解行业乱象。”团队不断深入钻研民法典,总结出“三看两判”工作法:看合同约定、施工常理、双方过错;酌定小额修复费、参考市场认增项。同时,开展“法治体检”,融入百姓生活细节,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
今年4月,新婚的小王夫妇与装修公司起了纠纷。装修公司未经书面确认,擅自变更婚房装修方案,双方各执一词。依据民法典合同编中承揽合同相关规定,当事人应按约定履行义务,变更需经双方协商一致。法官运用“三看两判”工作法,审查合同发现变更流程缺失,依据常理和沟通记录明确装修公司责任,判决其承担损失。
案件宣判后,法官召集当事人和装修从业者开展“法治体检”,细致讲解合同规范签订、证据留存技巧等知识,让大家直观认识到依法依规装修的重要性。
据了解,团队通过“三看两判”“法治体检”方式,推动23件装修纠纷顺利双向履行,把司法服务精准嵌入百姓生活,让公平正义真切照进现实。
记者手记:
凉州区法院审判团队创新实施的“现场勘验+柔性司法”模式,在化解装修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实”与“细”。法官手持卷尺丈量缝隙误差,俯身用电筒查看渗水痕迹,甚至为“窗帘盒短10厘米”的细微争议反复核对合同条款。这些看似琐碎的坚持,正是公平正义最生动的注脚。
实践证明,只有将民法典的条文转化为丈量是非的标尺,把司法服务嵌入合同签订、证据留存的每个环节,才能将“小事”办成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实事”。从现场指导固定证据到判后搭建和解桥梁,从个案精审到行业规范引导,司法的温度在分毫间生长,让公平正义真正可触可感。(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