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响起,平川区法院水泉法庭在王家山镇万庙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庭审。
庄严的国徽、整齐的桌椅与醒目的横幅,将庭审现场装点得肃穆而庄重。这场“搬”到村民家门口的庭审,审理的是一起农村土地流转纠纷案,也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
此次审理的是一起因农村土地流转引发的确认合同无效纠纷案件。原告杨A与被告杨B、杨C系同胞兄弟,1996年,杨A承包了村集体土地,2002年三兄弟签订《土地转让协议》,约定将部分土地转让给杨B经营砖厂。后因土地征收补偿问题产生争议,杨A以协议未经发包方同意、未收到转让费为由诉至法院。被告则辩称协议属家庭内部分配,且已支付转让款,土地用途变更亦经合法审批,原告起诉已超诉讼时效。
为查明事实,承办法官提前实地勘察争议土地,梳理案件焦点,并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将庭审现场设在万庙村党群服务中心,方便群众旁听。庭审中,法官严谨有序地组织举证质证,围绕协议效力、土地审批程序等核心问题展开辩论,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若土地被征收,补偿款超出12万元部分,由被告支付原告,其余归被告所有。
庭审结束后,法官趁热打铁,结合案件向旁听群众宣讲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详细解答土地流转、征收补偿等热点问题。法庭还同步召开基层治理座谈会,针对当地常见的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矛盾等,向网格员和村民传授纠纷调解技巧,引导群众依法维护权益。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见习记者 胡庭瑞)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