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榆中县人民法院鲍宗新法官团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简案快审、实质解纷”职能定位,创新运用“分层调解+一揽子解纷”方式,以司法智慧化解一起因商铺租赁引发的三方纠纷案件,既阻断了“一案结多案生”的诉讼衍生风险,又避免了简单判决后存在执行不能的风险,助力小微企业快速恢复经营。
2024年,餐饮创业者甲某从丙某(二房东)处承租商铺经营餐厅,后因丙某与乙某(原房东)存在租金纠纷,乙某直接锁闭商铺5个月,导致甲某无法经营、损失严重。甲某无奈将乙某诉至法院,并将丙某列为第三人。
案件受理后,经审查发现,该案被告、第三人账户均已在其他案件中被保全且不具有相应的债务偿还能力。该案的争议焦点集中在乙某锁门行为是否侵害次承租人权益?丙某应承担何种责任?如何平衡三方利益实现公平?
面对简单、机械裁判可能引发的执行困境与矛盾激化后产生多起诉讼风险,承办法官坚持明规则、强导向,把握案件背后实质争议和利益诉求,引导原告、被告、第三人强化市场观念和契约精神,找寻平衡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依托“分调裁审”改革机制,以实质化解纠纷为导向,构建分层调解体系:通过“背靠背”沟通策略差异化引导各方——向甲某剖析诉讼风险聚焦经营恢复,对乙某释明锁门行为违法后果推动协商,为丙某定制分期方案纾解债务压力,成功消弭三方对抗情绪。
在此基础上突破传统审判思维,创新打造“解约—立约—分期”组合方案:以经营权兜底机制促成甲某与乙某签订26个月新租约保障持续经营;通过解除乙丙原合同实现11万元债务分期履行;采用“弃赔换优惠”模式,以甲某放弃40万元索赔换取租金优惠,构建动态利益平衡。该案通过司法智慧将对抗性诉讼转化为共赢方案,实现了“经营稳定+债务清偿+关系修复”三重社会治理效果。
从立案到调解仅耗时21天,榆中县法院以“解除旧约+分期履行+优惠续租”组合拳,一次性化解三层纠纷,既避免连环诉讼,又助力企业快速复工,彰显“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的专业效能。承办法官将法理情融入整个调解过程,让当事人体悟到调解思路背后的法治精神、道德引领和共情共鸣,解开“法结”、消解“心结”,助力企业快速恢复营业,破解“诉讼周期长、企业耗不起”困局,以司法温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张 健 黄文玲)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