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4月23日,在民勤县下沉接访现场,因土地租赁纠纷信访三年之久的王某某,在武威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恒的耐心调解下,与对方签订执行和解协议,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这场持续数小时的接访行动,不仅解开了当事人的心结,更彰显了司法机关主动创稳、为民解忧的担当。
抽丝剥茧 直面复杂纠纷
2012年,王某某与蔡旗镇某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20年土地租赁合同,后经两次转租,土地上新增大量苗木等附着物。2022年,在未告知实际经营者张某某的情况下,王某某与征收部门签订120余万元补偿协议,由此引发持续三年的补偿款归属争议。法院判决王某某支付补偿款,但王某某拒不履行,案件陷入信访僵局。
接访现场,法官反复比对租赁合同、征收协议和法院判决书,不时用红笔标注关键细节。“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次承租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他结合同类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关系娓娓道来,让剑拔弩张的气氛逐渐缓和。
多方联动 凝聚解纷合力
“这种复杂案件,必须打破部门壁垒!”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后,刘恒立即启动联动机制,现场连线县政法委、司法局、镇政府负责人,组建临时调解专班。各部门发挥专业优势,从法律层面明确次承租人的补偿权益,到情理角度分析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责任,再到帮助王某某制定分期履行方案,经过三个小时的联合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法院牵头、部门协同、基层参与的模式,让我们看到了问题解决的曙光。”蔡旗镇司法所负责人感慨道。这种高效协同的工作模式,不仅加快了案件化解进度,更形成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示范效应。
建章立制 推动长效治理
接访结束后,刘恒当即召开民勤法院信访工作专题座谈会,提出“四维联动”工作法:建立信访案件“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重点案件实施动态监测;将释法解疑纳入案件评查指标,实现诉讼服务全流程覆盖;深化“法院+N”多元解纷模式,与12个部门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完善信访案件“一案三查”机制,确保化解效果经得起检验。同时明确将每月23日定为“院长下沉接访日”,推动领导干部常态化深入基层。
从案结事了到长治长效,武威法院正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司法为民答卷。这场下沉接访不仅解开了当事人的心结,更探索出一条党委领导、法院主导、多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新路径,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注入强劲司法动能。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王建庆)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