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曾志年)近日,榆中县人民法院通过移送拒执罪侦查程序,成功执结一起未成年人维权案件,为原告小潘追回其祖父遗留的赔偿款22万元,充分彰显了法律威慑力与司法执行力。这也是继2024年12月1日“两高”出台《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后,榆中县法院首例移送拒执犯罪后成功执结的案件。
争夺赔偿款 亲人反目对簿公堂
2014年底,小潘出生仅一个月,他的父亲便在务工期间因意外离世。5年后,小潘祖父因交通事故离世。事故发生后,其叔祖父潘某、太祖母窦某(时年86岁)及母亲王某作为亲属共同处理后事,双方约定保险理赔时由小潘分得赔偿款22万元。然而赔偿款到位后却被二被告(实则由潘某支配)占有,拒绝向小潘支付。
家庭的接连变故和亲情反目,让这个本已支离破碎的家庭雪上加霜,小潘母子生活举步维艰。2020年,在协商无果后,小潘由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返还理赔款。法院经审理后依法支持了原告诉讼请求。但判决生效后,被告仍置之不理,拒绝履行。案件随即进入强制执行程序。
恶意转移财产 法官抽丝剥茧查明真相
执行伊始,法院迅速启动查控程序,成功扣划被执行人银行存款6万余元,而剩余近16万元因被执行人名下无任何显性财产而陷入执行僵局。
面对这些困难,执行法官并未放弃,而是认真梳理时间脉络,决定从源头展开深入调查。
经过对大量交易明细的仔细分析,执行法官发现了关键线索:2019年11月,窦某账户获得44万余元赔偿金。当月,被执行人潘某将10万元转入个人账户并迅速转出,同时将剩余的34万余元提现。在完成赔偿金的转移和隐匿后,潘某与窦某才同意小潘代位继承22万元。待法院判决后,这些财产早已不知去向。潘某自以为步步为营的“如意算盘”,却不知已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
鉴于潘某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执行法院依法对其进行司法拘留,并责令限期交付转移的财产。逾期,潘某仍拒不配合执行工作。根据法律规定,潘某恶意转移财产的行为已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为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执行法院于2025年1月依法将案件线索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司法权威不容亵渎 拒不执行依法担责
公安机关立案后,第一时间将犯罪嫌疑人潘某传唤到案。办案民警释法析理,向潘某讲明可能承担的严重法律后果。面对刑事处罚的压力,潘某方才幡然悔悟,态度发生根本转变,对其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并主动联系法院履行了全部赔偿义务,获得申请执行人的谅解。至此,这起历尽波折的案件终于圆满执结,一场潘某自导自演的财产分配拉锯战也就此谢幕。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