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池县人民法院元城法庭以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为理念,创新构建“情理法交融”家事解纷机制,以司法温情守护千家万户的安宁,让法治温暖浸润千家万户。今年1至3月家事案件调撤率达到73.3%,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巡回审理修复亲情纽带
近日,华池县元城镇某村公婆与儿媳赔偿金分割纠纷案诉至元城法庭,考虑到家庭的特殊情况,法庭决定巡回审理。
“让情绪先释放,让法理后发声。”主审法官采取“宣泄疗法”,耐心倾听双方一个多小时的哭诉。法官适时展开“三维调解”:算清赔偿金法定分配比例,讲透“幼子抚养成长账”,绘制“祖孙三代亲情图”。最终,儿媳主动提出预留公婆养老份额,老人定期探望孙子,调解书上的数字化作为修复亲情的纽带。
柔性司法守护孩子成长
在面对一起5岁孩童在父母抚养拉锯战中可能误伤的具体案件时,元城法庭的工作人员经多方了解,通过电话和面对面沟通,从法律、情理多方面进行劝说,以亲情为纽带,最终促成“抚养权归父,实际抚养在母”的调解方案。这种“司法确认+定期探视”的模式,既保障了父亲法定权利,又延续了母子的情感纽带,用柔性司法守护孩子的灿烂笑容。
“调解优先”促和婚姻纠纷
“法官,我们想再给婚姻一次机会。”妻子杨某将丈夫张某诉至元城法庭后,两人在马锡五审判方式工作室相视而泣。
这里没有冰冷的原、被告席,马锡五“调解优先”审判理念文化墙构成了独特的情感修复空间。法庭工作人员积极正面引导让夫妻双方忆起婚姻关系建立初期的生活不易,生儿育女后一起打拼得相濡以沫。经过法官的多次情感梳理,妻子掌握“情绪管理”技巧,丈夫学会“有效沟通”方式,两人最终在调解和好的协议上签字。
元城法庭积极创新家事审判机制,建立调解前置机制,强化调解力度,结合“讲信修睦”的传统文化与乡约民俗进行调解,将“和合”理念贯穿诉前、诉中、诉后全过程,使司法服务更富人情味儿和生活气息。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马志国)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