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牧”中的法治守护

发布时间:2024-11-15 16:49:22     来源:法治甘肃网

  初冬草原,牧民转场。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要求的提高和牲畜养殖数量的增长,肃南县积极探索传统牧业发展转型之路,一种新颖的转场方式——“借牧”逐渐兴起。所谓“借牧”,就是牧民将冬季牧场迁至周边农区已收取玉米的秸秆地,通过“租田放牧”的形式,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在此过程中,肃南县法院跟进服务,以法治力量全程守护。

奶茶香中化解纠纷

  藏族有句谚语:“雄鹰飞得再高,影子还在地上。”牧民长期在广袤且人口稀疏的牧区活动,许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这为诉讼找人带来了一定困难。肃南县法院干警精准把握牧民在借牧点生产生活的特点,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在借牧点立案、审判、执行工作,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法官,樊某欠我3万块钱,我现在在玉米地借牧,租金都不够了,能帮我立案处理吗?”接到王某的电话后,法庭干警仔细核实情况,得知樊某在邻县借牧后,遂驱车前往当地,协调处理欠款事宜。

  “我又不是不还他,只是现在没钱。”樊某说。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法官回应。

  在帐篷里,法官与樊某围坐在火炉边,促膝长谈。樊某最终理解了王某起诉是因为支付借牧点租金困难,又想到王某曾在自己资金困难时伸出援手,于是在法庭干警的监督下,当天想方设法筹钱,偿还了王某的借款。法官离开时,双方的隔阂已然消散,帐篷里弥漫着浓郁的奶茶香味。

夫妻矛盾烟消云散

  “她天天唠唠叨叨,这日子没法过了。”扎西带着酒气向皇城法庭法官倾诉。

  “法官,今年干旱,羊没草吃,他不想办法,还整天抱着酒瓶子,还嫌我数落他。”娜仁也满是委屈。

  扎西和娜仁是一对以放牧为生的夫妻。去年,二人来到法院要求离婚,法官耐心聆听双方陈述后,敏锐地察觉到他们并无原则性矛盾,只是由于干旱天气,牲畜草料短缺,男方担心购买草料成本高昂,过度忧虑,女方又经常在旁边说种种困难,让男方借酒消愁,矛盾由此而生。法官没有机械判案,而是积极与村委会、乡政府、邻近地区政府沟通协调。最终,扎西一家将牲畜驱至永昌借牧,饲养成本大幅降低。忧愁散去,小两口重归于好。

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帖木儿,上次你咨询借牧合同怎么拟定,今天我给你带来了一份范本。”法官将合同范本分发给牧民。

  过去,借牧多为口头约定或协议内容不规范,对时间、金额等关键信息约定不明,容易引发纠纷。肃南县法院了解情况后,组织法官为广大农牧民制定了规范的“借牧合同”模板,有效填补了法律漏洞。

  肃南县法院的警车穿梭于各个借牧点,哪里有群众的法律需求,普法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近三年来,肃南法院累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1.2万份,解答法律咨询1100余人次,群众旁听庭审人数多达60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普法效果。

  如今,温暖的法治故事在各个借牧点不断上演,奶茶飘香中展现出良法善治的美好画卷。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凯音)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