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的“借牧”法治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01 16:23:20     来源:甘肃法治报

金秋十月,又到了牧民转场的时候。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的需要和牲畜养殖数量的增多,肃南县积极探索传统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一种新的转场方式开始兴起,那就是“借牧”。肃南县牧民把冬季牧场“转移”到了周边农区的玉米秸秆地里,通过“租田放牧”形式保护草原、发展生产,在确保产业兴旺发展的同时,也让生态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让我们跟随肃南县人民法院干警的脚步,看一看祁连山脚下的“借牧”法治故事。

隔阂消散在奶茶香气中

牧民活跃在牧区,地广而人稀,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牧民在诉讼活动中,找人就成为一个问题。肃南法院干警抓住牧民必须在借牧点生产生活这个特点,精准发力,开展巡回审判,在借牧点立案、审判、执行,迅速解决矛盾纠纷。

“法官,樊某欠我3万块钱,现在我到玉米地里借牧来了,玉米地的租金费用不够,能不能给我们立案处理?”接到王某电话后法庭干警认真核实了情况,审查立案材料后,认为该案符合立案条件。法庭干警打听到樊某在临县借牧,立即驱车赶往樊某的借牧点。

10月的祁连山下气温急剧下降,法庭干警来到王某借牧点已是下午5时。

“我又不是不还他,只不过现在没钱。”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法官与樊某在帐篷里的火炉边促膝长谈,经过长时间的沟通交流,樊某也理解王某起诉到法庭是因为支付借牧点租费遇到了困难,想到王某在其资金困难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于是接受了调解。最终,在法庭干警的监督下樊某于当天就偿还了王某的借款,王某也将租秸秆地的租金付清。

法官离开时,双方原来的隔阂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帐篷里浓郁的裕固族奶茶香气。

忧愁化解在多方努力下

扎西(化名)与娜仁(化名)是两口子,二人结婚后一直以放牧为主。去年的一天,两口子来到法院请求离婚。

“她天天念念叨叨的,这日子过不下去了。”扎西带着酒气向皇城法庭法官倾诉。

“法官,今年干旱,羊吃不上草,他不想着解决问题,却整天抱着个酒瓶子,还总是怨我数落他太多了。”

法官耐心听取双方的话语,敏锐地意识到这两口子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矛盾,只是因为天气干旱,牲畜无法吃到草料,男方担心买来的草料价格高昂,饲养成本过高,忧虑过度,女方又经常在旁边说种种困难,导致男方借酒浇愁,双方由此产生矛盾。法官没有机械判案,积极联系村委会、乡政府、邻近地区政府,经过多方协调,扎西一家驱赶牲畜到永昌借牧,直接把饲养成本降了下来。忧愁的事情化解了,小两口很快和好如初。

“谢谢你了,法官!”

“谢谢法官,有空来我家的借牧点喝碗奶茶。”

扎西和娜仁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法律知识融入借牧事务里

“帖木儿,上次你来法庭咨询借牧合同怎么定,今天我带来了一份范本,你看看。”法官给牧民分发合同范本。

“太好了!我最近正为这事发愁呢!”

以前的借牧往往是双方口头约定,对时间、金额等约定不规范,容易发生纠纷。肃南县法院了解到上述情况后,组织法官为广大农牧民制定了规范的“借牧合同”模板,为双方有效填补了诸多法律漏洞。

近年来,肃南县法院的警车穿梭在各借牧点,群众哪里有法律需求,普法的脚步就延伸到哪里。近三年来,肃南法院向群众发放法治宣传资料1.2万份,解答法律咨询1100余人次,群众旁听人数多达6000余人次,达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多年的润物细无声下,肃南县各民族群众的法治意识普遍提高,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在法治的护航下,祁连山的群山密林更加苍翠,产业兴旺,动物繁衍生息,植物欣欣向荣。温暖的法治故事在各个借牧点上发生,奶茶飘香中洋溢着良法善治,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画卷正在祁连山下徐徐展开。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凯音)

责任编辑:李晓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